一直想写一篇为什么不要打孩子的文章。原因先从我家娃儿说起,我家娃从婴儿开始就是个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其实不少人家都有这样的娃,因为从比例上来看,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占10%左右,不低,而且摊上了绝对是件很让人抓狂的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一般的婴儿,饿了、拉了、尿了只要需求及时解决了就不哭了,困难型的孩子该哭还是要哭,问题解决了也要哭,大一点了懂得表达了,情绪控制又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这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似乎天生就比别的孩子慢一些,遇到些不满跟问题很容易大发脾气。用大人的视角看就是无理取闹,有时候我特别佩服我自己,就这样,这么多年我都没打过她。说真的,不打孩子真的太反直觉了,连一直尊重我对孩子教育的老公,隔一段时间都要问我一次,为什么不能打孩子啊?而且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我们都有一句口头禅就是:“我看你就是欠揍”。爸爸是真的想揍忍住了,而我只是逞逞口舌之快。
现在孩子五岁多了,这么长时间坚持得到的回报就是,孩子非常信任我,虽然她从小敏感又害羞(仅限陌生环境……),但明显感觉她现在越来越自信、开朗、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一个我特别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于,孩子在这个世界真的太弱小了,它们不懂得什么叫做维权,而大人又总是自以为是的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而不自知,所以总觉得有必要为孩子们的权益说上两句。
咱们有句俗语叫做“不打不成器”,而且这个思想根深蒂固,无论心理学家做过多少相关研究,如何宣传,很多国家甚至立法规定不能体罚孩子,孩子,尤其是中国的孩子依然无法逃脱做“错事”要挨揍的命运。一个概念能够很好的传递,一方面它需要是一个易于推导出的结论,另一方面它必须服务大多数人的潜在心理需要。但只要稍微深思一下,便能发现“不打不成器”这个说法的不合理性。如果不打不成器的理论成立,是不是所有“成器”的人都得挨打。换个表述,这个理论似乎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因为大部分人谈到成功都会归因于天赋、勤奋、机遇之类,而不会认为是被揍出来的。如果挨打既不是“成器”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成器”的充分条件,为什么“不打不成器”如今依然这么流行呢?我觉得那就要谈谈它能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以及服务了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了。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家长打孩子时的情境。孩子犯了错,家长怒发冲冠,大喊一声:“知道错了没?”,基本上也不会管孩子回答,即便孩子说,“我知道错了”(事实上他们的确知道错了,而且,即便不知道,家长这一吼也知道了),家长也不会停手,一顿竹笋炒肉,最后再恶狠狠的加上一句:“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老老实实,畏畏缩缩,哭哭啼啼的说上一句“再也不敢了”。这顿揍的效果就算达到了,是不是真的不会再犯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再犯就再揍呗。如此循环反复。
分析一下这个情境,其实家长为何要打孩子,可以明目张胆的说出来的目的无非是两点。一,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二,让孩子“长记性”。而第三点,才是家长打孩子的最直接原因,但却是隐藏的最深、且让家长们都不愿承认的原因,那便是泄愤,孩子成了家长“管教失败”的情绪出口。
首先,关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点,仔细想想,孩子犯错真的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吗?随便问一个孩子一些常见的大人们觉得不可接受的行为,比如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对不对?挑食对不对?一直看电视对不对?等等等等。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正确的回答你。他们明确的知道哪些行为是父母不赞同的,因为,即便不去打孩子,简单的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能接受,孩子就知道了。但问题在于第二点,孩子即便知道了还是会犯错。于是打孩子的家长们最强力的辩解武器上线了:“我揍他是为了让他长点记性,以后不敢再犯”。多么简单朴素甚至带点智慧的逻辑啊。这个逻辑甚至能找到不少理论依据。但事情往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从结果上来看孩子们要么根本没有“长记性”,反而更加叛逆了;要么似乎长了点记性,但是,好像跟父母越来越不“亲”了。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总结了一些惩罚带来的后果,即惩罚带来的四个R: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缩(Retreat)。而最后一项退缩,是让我觉得最可悲的。那意味着孩子要么只能阳奉阴违、要么就要在本质上否认自己,给自己打上“坏孩子”的烙印。
如果,以上两点对体罚目的的反驳说服了家长们,家长们理解了打孩子是达不到他们预期的目的的,那么真正的问题就来了。你说不能打孩子,那难道孩子犯错就不管了吗?又不能打,怎么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其实,家长只要能意识到打孩子解决不了问题这一点,就已经迈出一大步了。气得跳脚时,记得别被愤怒的情绪控制而失去理智。养育一个孩子所要面对的认知和心智上的挑战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去研究儿童心理学,以及阅读各类教养方面的书籍。如果没有时间去把握教养的细节,又想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那么至少在两个方向上要明确,一、孩子是父母行为的影子,指责孩子前,先反省自己。想要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其实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并不在于家长如何教养孩子,而在于言传身教。家长的关注点从来不应该是如何“管”和如何“教”,而在于是否能以身作则,这点上,需要接受挑战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二、儿童的心智并不成熟,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的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认知问题。打骂孩子的家长往往会选择性的忽略这一点,当家长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时,似乎忘记了,这才是孩子的本质,正因为他们不懂事,才需要父母的帮助。当孩子遇到挑战时,打骂对他们毫无帮助,反而会雪上加霜。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以上两点,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绝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解读并理智的选择应对策略。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一书中援引过一句话“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这个准则的意思是,人的大脑会默认选择占用最少认知资源的思考方式,即心理学上说的“认知吝啬鬼”。“揍孩子就能让孩子长记性”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吝啬鬼的思考模式,因为一旦停止打孩子,又想让孩子拥有各种好习惯好品格,就必须想其他办法。想其他办法这件事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所以人们根本懒得思考为什么不要打孩子。而这是所有热爱和理解孩子的人们都不想见到的结果。斯坦诺维奇另外指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大脑正在使用自动化子系统时,认知方式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换言之,只有意识到了自己正在不经思考的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时,才会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式。因此,希望不了解为何不要体罚孩子的家长首先能记住:打孩子解决不了问题,打孩子解决不了问题,打孩子解决不了问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希望家长们情绪失控时,即便忘记了原因,也能记住这个结论,停一停要打下去的手,想想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另外,关于不打孩子怎么教育的问题,推荐一些对我个人有过帮助的书以供参考:
1. 《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 (个人觉得偏理念化,实操上并没有提供特别有用的指引,但名气大,而且对于改变认知还是很有帮助的)
2. 《PET父母效能训练》作者:托马斯·戈登(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教育相差很大的教育理念和视角,可以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教养这个问题,而且教授了具体的与孩子的沟通技巧)
3.《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 (你会发现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游戏出乎意外的好用)
4.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与孩子的问题,大多是沟通的问题。这本书不仅对亲子关系有帮助,对家庭、人际关系也有很大帮助)
5. 《儿童心理学》作者:鲁道夫·谢弗(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可以让家长能更多的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想说一点,书毕竟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养育孩子路上,虽然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道理,还是现实中我也依然常常对孩子束手无策,所以,真正的教育更多的还是要靠家长无尽的爱心、耐心与智慧吧。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