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解释的模型

如果家长总跟孩子强调陌生人都是坏人,孩子会对陌生人,甚至对整个的环境产生担心。还有家长随口说:“如果一个人成绩不好,这辈子就完了。学习成绩好就有一切,成绩差就什么都没有。”

    这本身就立不住脚。我给很多总裁上过课,有一次,上课时我要求他们练习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这是我们课程中的一个练习。有一个总裁就是不写,他特别诚恳地道歉:“樊老师,对不起,我不会写字。”

    身家10亿的老板,他不会写字,但他一样想学习,并且已经拥有了好的生活。我们去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绝不仅仅是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人品、情商、个人特色、气概、探索精神都比学习成绩重要。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请我为她高中的儿子做辅导。这个孩子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差,语文、政治、英语特别棒,他还喜欢研究哲学。 他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分科的时候,要选择理科。 这令人不能理解,妈妈知道他上理科很难考上大学。 我就问这个男孩:“既然对文科这么感兴趣,也这么擅长,为什么要选理科?” 这个很帅的小伙子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不能有短板,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别人能把物理学好,我也应该能学好,我应该挑战一下。” 这是为了外部的评价在学习,忽视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他认为自己有短板很丢人,因为不符合老师的评价,老师喜欢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有个朋友,感叹自己上高中的时候总坐在最后一排,学霸都坐在前排。班里每隔一个月换一次座位,完全按成绩来换座位。我一听就很吃惊,按成绩排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恶劣的,会让有的孩子过早地自我放弃。 我们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对那个男孩讲,马云高考成绩一般,琼瑶数学不好,作家三毛也学不好数学,一个人有点儿跟别人不一样,没什么不行。 不去把孩子的某一面负面地放大,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容忍或鼓励回避行为 如果家长建议或者帮助孩子回避,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每个人都假装没看见它。一个家庭里明明有问题,但是不能说,大家都假装没有。这会令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提的,他会产生焦虑。 ·拒绝或者是批评 比如,孩子说饿了,家长立即反问:“你刚吃完饭怎么会饿?” ·冲突 孩子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小孩儿看到两个人打架,哪怕并不认识这两个人,都会认为跟他有关系。 在家庭中,尤其是很多爸妈在吵了架以后,拿孩子撒气。比如,妈妈对孩子说:“都怪你,要不是你这样,我跟你爸会吵架吗?”当妈妈说出这样的话语的时候,孩子的自我归因会变得更加严重。 很多家庭,只要父母一离婚,孩子就会说:“爸爸,我以后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吗?”因为他觉得是自己不乖,父母才分开。 孩子有特别强烈的自我归因,家长就要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大声呵斥别人,与人发生特别多的冲突,以免孩子特别担心。 以上都是和孩子的焦虑水平有着明显关系的一些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