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再度引领的中国的科幻热潮,加上不久前电视剧版《三体》引发的热议,可以说国产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正逐渐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元素和人文价值不断发展壮大。
科幻顾名思义就是科学幻想。
对“科幻”一次相对恰当的定义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最广义的说法则是:“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无论怎样定义科幻,也无论它包含多少真正的科学要素,幻想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想象是比科学更基础、更重要的组成要素。
通常而言,相比于思想成熟、阅历丰厚的成年人,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加自由和开放,天马行空、百无禁忌。
今天要谈的故事主角就是一群新疆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阿迪力和他的火星朋友》的故事。
主角名叫阿迪力,他是一个爱好科幻与天文的孩子。
故事开始于另一群孩子不相信阿迪力的父亲是宇航员。
虽然被里拿出了一张宇航员的照片,但那群孩子仍旧半信半疑。
夜晚,阿迪力在坎儿井旁边捡到了一个类似于太空飞碟的东西,只是这个飞碟只有一个足球那般大小。
第二天,他把捡到的飞碟拿给小伙伴们看,并坚信这是火星飞碟。
小女孩猜想,是不是因为地球环境与火星不同,所以飞碟里面的外星人不愿出来。
于是,几个小伙伴在网上查找了火星的图片,并找到了一处与火星表面相似的地方。
他们躲在远处,静静等待着外星人走出来。
可他们最终没有等到想要的结果。
之后,那群孩子又来抢夺飞碟了,他们并不相信这个小东西能是火星飞碟。
他们还再次质疑了阿迪力父亲宇航员的身份。阿迪力把父亲给他的星空图拿给他们看,却被他们一眼认出这就是坎儿井的构造施工图。
的确,阿迪力的父亲不是宇航员,他是一名坎儿井的施工工人。
可正如阿迪力小伙伴的父亲所说,在新疆坎儿井工人就跟宇航员一样,都是英雄。
阿迪力和他的好朋友们依然在寻找帮助飞碟回家的方法。
他们想到通过邮箱联系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巧“天问一号”即将执行火星探测任务。
不久之后,国家航天局真的联系到了阿迪力他们,并希望他们可以把飞碟寄过去。
正当阿迪力准备打包邮寄飞碟的时候。那群小朋友又来捣乱了。
两方争执中,飞碟突然轩在半空中,然后一飞冲天消失不见了。
几天之后,阿迪力在“天问一号”登录火星之后发回的照片里看到了那个飞碟,他兴奋地说火星人回家了。
就连之前捣乱的小朋友们也都惊声欢呼起来。
小朋友们的友谊就是如此简单。
影片定格在四个小伙伴坐在坎儿井上仰望星空的航拍镜头上。
虽然这本身就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微电影,但却展现了小朋友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对探索这种想象的执着与坚定。
这才是科幻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是成年人需要保持和找回的童真与自由。
想象未必就是真实的,也未必就是依附于科学知识的,但它一定是可以激发更多大胆创意与奇思妙想。
国产科幻题材作品需要找到这种源动力,用更多的想象与创造,去描绘中国科幻的未来蓝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绿茵情怀的应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一路同行中我们的努力与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