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后感+摘抄

《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是开山之作。我对这个题材所引发的兴趣是因为读完《1984》。

刚开始读这本书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人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就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微电影《零》,那是部影射人类社会阶级性的电影,每个人出生的号码就决定了社会的地位,但是我很庆幸,《我们》这本书里的人物的号码没有这种作用。

看完书,相对来说没有《1984》读的那么压抑。日记体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我感觉非常真实,让我能真切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我觉得我能读下来整本书离不开我对这种题材和描写方式的偏爱,因为日记中叙事、人物的思想还有幻想都交织在一起,有时会觉得很乱,只能按照主线来慢慢理清思路。

我其实有些喜欢书中所描写的这个有序的,机器化的王国,因为非常有效率?但就是莫名喜欢,大概是因为我喜欢做事有规矩吧。但有点烦的就是房子都是玻璃做的以便人们互相监督,只有规定的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凭借粉红票卷,才能按下拉窗帘的按钮和登记的伴侣一块儿度过。主人公Д-503是一统号飞船的首席设计师,是一个绝对“幸福”的人,但是与众不同的I-330的出现让他的性开始觉醒,爱觉醒,进而拥有了“灵魂”,开始了不停的幻想。我并不觉得这能算得上爱情故事,顶多就是Д-503,更多的因为新奇和性而痴迷上了I-330。至于I-330主动接近Д-503也只是为了得到一统号飞船,来进行所谓的革命,推翻大一统国,打倒施恩主。然而故事的最后,我很庆幸Д-503接受了手术,摘除了幻想,又回到了一成不变,理性的现实生活中去,看着I-330进气钟罩毫无感觉,只确信着“理性必然胜利”。

而O-90,这个一开始和Д-503登记的人,还是诗人R-13,一心想和Д-503登记的ю,那个“招风耳”真心让我脑补出了一场情感大戏,读的时候真的还有点想笑。

整个故事有些夸张而且时刻都提醒着我这只是个故事,但没有《1984》那么真实黑暗,反而有点轻松?最后的结局也是包含着希望的,这应该算是这三部曲里充满“光明”的一本了吧。

摘抄:“而就连最为仁慈的基督教的上帝,自己也用地狱之火去烧灼所有不顺从的人,难道他就不是刽子手吗?难道被基督徒架在火堆上烧死的人就比被烧死的基督徒少吗?不管怎么说?您要明白,正是这位上帝数个世纪以来,被人们誉为爱的上帝,很荒唐吧?不,恰恰相反,这是一份用鲜血写成的证明,人类毫不动摇的理智的证书,甚至早在蛮荒时代,人类就明白:对于人类的真正的代数上的爱就是这份爱的残酷——而残酷,正是真理的必然标志,就像燃烧是火的必然标志一样,您能找出不灼热的火焰吗?来吧,您来论证吧,辩论一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共有两个乐园,人们有权做出选择;没有自由的幸福,或者没有幸福的自由。非此即彼,没有别的可能。”这是俄国作家尤金...
    理查同学阅读 2,297评论 0 1
  • 项目名称: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馆长:孟向前 建成:2015/4 设计:直向事务所董功 该设计的主要理念在于探索...
    见微知筑阅读 1,114评论 0 1
  • 昨晚1点多睡的,到今早7点闹表响时是真起不来啊!而且屁股和腿都疼,不知是不是昨天做泥巴太久了。 吃早饭时碰到了很多...
    张露deer阅读 122评论 0 0
  • 我们终究爱不到终点(四十八) 有时候在困难无助时时候总希望这段时光能早些过去。 此时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想让这段时光飞...
    倚恺阅读 23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