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用行走表达我对北京的爱恋,表达我对伟大文人的仰视和尊敬。一个微雨的天气,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寻踪之旅,这样的天气很应景心中的怀念,淅沥的雨滴似是内心情绪:湿润惆怅淡淡感伤,循迹诗人—徐志摩。第一个目标--陶然亭附近的法源寺:徐志摩曾在这里请诗人泰戈尔赏花,法源寺的丁香闻名遐迩。并负责接泰戈尔去先农坛演讲。
徐志摩,这个名字在我孩童时还不懂诗歌便已是心中诗歌的象征,到后来又一度沉迷在他那才情四溢,单纯火热的情感世界里,乐他所乐,忧他所忧。大学时代深入了解他便是从朗诵那首最喜欢的《再别康桥》开始。一直到记忆不断衰退不断作减法的今天,那首久远的诗歌反而越来越清晰几成心中铭刻的碑,必是那半生的爱让记忆无法抵挡,才有如此的力量。
最喜他的真性情,为了爱的无所顾忌,或许人生都该像他那样有场轰轰烈烈的爱恋,哪怕如飞蛾扑火,不纠缠结果,只想要那燃烧的炽烈。
来京许多年却一直只是在李敖的文章里知道了法源寺,却没有想到会是我寻踪徐志摩的第一站。菜市口出地铁向北到南横西街便离法源寺不远了。或许是雨的缘故,或许它一直是一个清净所在。不知已经逼近目的地的我刚好看到一僧人打车,惊异中慌忙打听,果然就在身后。法源寺内清新幽静,禅意袅袅,午饭时间僧人们穿梭来去,长衫飘飘。偶有经声断续传来,似入仙界。繁茂的树木虽无花开,却仍让我在幻觉中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曾经有过的印迹自不会完全隐去,尤其在这梵界。这份空灵必不同凡间,繁星当空的那年,两个诗人的谈笑沾染了哪些叶片?泰戈尔的白发银髯,徐志摩的儒雅长衫是不是一次相遇的经典?想着走着已过了几座大殿,殿前殿内偶有虔诚的守候者在默读着经卷,神情真的离人间烟火很远很远—
细雨丝丝,我寻觅到后院,想找到传说中的阁楼,泰戈尔在此小住,当然少不了徐志摩的影子,我密密地留着足迹,不知哪一步刚好能和诗人跨越时空交汇,然而见到的只是一座空空的院落,久无人迹,只有雨雾中淡淡的草香填补着那份落寞。几经询问也难有什么线索,但那超世的感觉真的让我觉得神定心安,殿侧上书: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也让我多了释然。定会选一个丁香盛开的日子再来,在婆娑的花影下,馥郁的香气中,最好偶遇僧侣树下虔诚的诵读-----
出法源寺,到百年老店聚宝源来一顿一个人的涮肉,安慰一下失落的心灵,继续下一站先农坛的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