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酱面

做个炸酱面,为即将到来的夏天热个身。

乡情愈久远愈醇厚。但现在的家乡早已面目全非,老家的村庄变成了工业用地。

在我小学初中校园原址附近,一家知名酱厂入驻。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多多支持家乡企业税收的理念,我每天用的几乎都是他家的酱类产品。但后来发现若要做炸酱,他家的酱就很不合适了:豆瓣酱豆瓣太多,吃到豆瓣口感便很突兀;面酱又偏甜,炸出来的酱总觉得四不像。后来用东北大酱才终于接近了小时候用自己家的酱做出来的炸酱味道。

买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肥瘦分开切成一公分肉丁。待锅热稍多放油,先将肥肉炒至焦黄再下瘦肉至断生。葱姜末放入,再放加水调稀后的大酱,小火慢熬。熬好的炸酱油亮鲜香,尚未吃,味已浓。若在熬酱的过程中加上个干辣椒,目的不是为了辣,那么吃起来层次感就会更丰富一些了。

私以为,炸酱面的面条最好是宽面条,煮好的面条过一下凉开水,爽滑筋道。这时再将各色面码子铺上,中间加炸酱,色泽艳丽、赏心悦目便切合了春夏之韵。拌之,浓香爽口,大快朵颐。


夏天适合做酱。我小时候我妈经常做大酱。她将煮熟的黄豆和掰成小块的馒头一起放在高温阴凉处让它们发霉长成黄绿色的毛毛。然后晒干磨成粉,和水按照比例混合后放到酱缸里密封发酵。发酵完成的大酱需要每天晒太阳让它慢慢变成酱红色,变红一层就把下面的翻上来继续晒,等上下无色差的红,酱就算做成了。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通常我妈一嗓子吼道“赶紧盖酱缸”,我便冒着雨扑哧扑哧跑到晒酱的平房上面,赶紧把当作盖子的钢种盆扣上。我可以被淋个透湿,酱不行。我就老调侃我妈,做酱的时候酱就成了亲生,我靠后。

我们自己家做出来的酱黄豆香与麦面甜相得益彰,咸鲜得体。高中住校,食堂的菜实在一言难尽。每周回家一次,周日下午带回学校的除了我妈给我烙的鸡蛋发面小甜饼之外还有一大罐头瓶子的炸酱。彼时肉也算奢侈品,炸酱里我妈就用肉丁和白菜或芸豆丁各半,到学校可夹在馒头里吃。被酱汁浸透的肉是咸香美味,但菜丁就不是那么尽人意了。

我的人缘比较好,炸酱香对一群常年处于饥饿状态的舍友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即使菜肉各半也能满足地多吃上个馒头。通常一大瓶子炸酱两天就被舍友瓜分完毕。


去北京旅游,老北京炸酱面是攻略要吃的美食之一。找了一家据说比较地道的店,吃了之后感觉好像真没我自己做的好吃。但是各种各样的面码子概念还是比老家的丰富多了。北京人说,炸酱面属于北京人自己的家常饭,一家一个做法,一家一个口味,并不觉得哪家饭店能代表得了,深以为然。

还是自己做得了。

对于做饭熟练工来说,炸酱面也不是高难度的活,相反总是可以就着手边有的食材随意搭配,颇有点信手拈来的厨感。颜色搭配得好,观赏性与口感营养相结合,炸酱面还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儿子把炸酱面端到茶几上吃。我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盘着腿,揣着手,看着他风卷残云。据说妈妈们看着孩子吃得认真自己都忘了吃那是常态,并且很有成就感。慢慢地好像我也变成了这样。而我家先生不吃生蒜,好吧,炸酱面美味也就减了一半去。

韩剧里,他们经常点外卖说吃中国炸酱面吧。说实话,每次看到他们那黑乎乎糊成一团的面条就很无语。实在觉得糟蹋了中国炸酱面的精神面貌。所以建议他们再拍电视剧就说点个韩国炸酱面,别说中国炸酱面。

朋友看我发美食图,屡屡赞曰手巧,其实唯用心,唯手熟尔。

做饭如此,万事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