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妈妈日记185 比terrible2更可怕的是诅咒敏感期
文/小花妈妈
3岁刚过,我就发现小宝对于“死”这样的字眼“口无遮拦”了。或许因为“死”从一个三岁的孩子口中说出,过于刺耳,即使一天只说一次,我也觉得难以接受,心里不禁对应的出现了“残忍”“可怕”这样的词语。好在曾经仔细的看过孩子31个敏感期的文字,知道有一个诅咒敏感期,恰好就出现在3-5岁的时候,也就释然了。
我要把他从窗户扔下去“摔死”
昨天上午送小宝去幼儿园的时候,忽然和宝爸聊起了他班上有宝妈生二宝的事情,就嘴欠的问了一句“小宝,你想不想要个小妹妹啊?”
他果断的说不想。而且还补充了一句“我带小妹妹坐电梯,上楼,打开窗口,把他扔下去摔死。”
我心里一怔,不过他之前也说过摔死这样的字眼,我也意识到了他是诅咒敏感期。忽略了我认为的恶毒的字眼,把注意力转到了别的地方“小宝啊,不考虑别的,你这前后顺序倒是安排的很合理啊。”小家伙听我说完,也得意的笑了。
妈妈,你是死了吗?
为了能够每天早晨少一些忙碌,我总是比小宝提前半小时起床洗漱完毕。今天他睡醒之后找我,问我去了哪里?
我说我去洗漱了啊。
他懒散的躺在枕头上,朦胧这眼睛嘟囔了一句“妈妈,你是不是死了啊?”
我说没有啊,我真是刚才没在你身边而已。本来想教育他说这样的说话方式不礼貌、太残忍之类的话也都憋回去了。
相比较terrible2的秩序敏感和执拗,诅咒“死”这样的行为,恐怕更让人难以接受和感觉尴尬吧。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孩子说要把对方“打死”这样的字眼,父母一定是脸色难看之极吧。
如何杜绝孩子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跳过这样不太愉快的敏感期?
唯一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
既然是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们又何必强制或者压抑呢?让他说,说个够。就像孩子爱吃糖一样,越是约束,越是管制,他越是无法抗拒糖的诱惑,每天必吃不可。放开了,随他吃个够,孩子或许第一顿吃的比我们要求的多,但是绝对不会每天都如此。
让孩子自然的度过诅咒敏感期,更多考验的是父母。
育儿先育己。孩子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在于自己。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了解孩子的生命过程存在这样的敏感期,也无法期待我们做出解释的时候别人都能欣然接受和理解,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自己,坚持自己学习到的科学方式和思想,科学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忽略其他人不善的眼神或者评价。
那作为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忽略孩子话语中的“诅咒”。
或许,对于父母来说,做到很难,尤其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更是困难。但是,必须做到。我们的忽视,才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孩子在这个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爆棚期,更有自己的想法。说的好听是主见,不好听就就是跟父母对着干。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这样的语言不好,是恶毒的,不礼貌的,禁止他们说。这反倒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逆反的小苗开始作祟,他会趁父母不注意或者父母不在场的时候说的更加肆无忌惮。本来只是一个生长过程中的敏感期,最后因为过分的压制,反倒成了孩子性格中的劣性。
第二,关注孩子话语中诅咒外的内容。
就像我上文中举到的例子一样,表扬他“前后顺序表达清楚”,而忽略掉他说的“摔死”。
与孩子的对话中,作为父母,我们在偏离正轨的沟通过程中,要有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即自动屏蔽和过滤不友好的谈话内容,放大对话中积极的部分。如此,父母可以避免过分关注孩子无意识的“恶语”,进而避免可能引发的长篇大论教育和批评,防止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孩子也因为无趣,并不会发现这样的语言有任何的力量,也就随着时间的过去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