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三年前我刚离开原来那家外企公司时,我拉着行李箱走出公司大门,我回头看了一眼我在这里曾经留下的身影,我想或许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毕竟这里曾经留下我工作的印记。
回到原籍,多年在外的工作让我对家庭有深深的愧疚感,在我不在的岁月里是母亲坚韧的付出才使家庭得以正常运转,没有母亲的付出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的生活也没有今天的工作,正是母亲对我的支持才使我有了信心再次寻找自己的未来。
01 陪伴
在家的岁月里总算有了和母亲朝夕相处的时间,清晨的阳光通常家里就只有我独自一人,我常在这个时间思考我的人生,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作。我拒绝了老友的酒会宴席,也拒绝了当地一些公司的邀请,我只想多陪陪母亲好好说说话。说真的,自从我父亲离开以后,母亲的生活也似乎变得简单起来,做饭也不像以前变得花样做,每天只做一点够她一人就行。而我一直处于工作,学习的状态中,也没有估计到母亲的情感需求,我那时单纯的认为只要能使母亲生活好,就是孝顺。
现在我回来以后,母亲似乎又恢复到以前的充实状态,每天在我清晨出去散步的同时,她也出门买菜,有时我提出和她一起买 ,她总是不让我和她去“不用,你失去散你的,一点菜我自己一个人就行。”
经常是我在书房里听到门响的声音,我走出书房,母亲已经把兜子里的菜倒在桌子上,豆芽,四季豆,西红柿,小白菜,辣椒,长豆角等满满一桌子。母亲带上老花镜坐在凳子上开始一颗颗的点菜,她的态度是那么和祥,动作还是那么连贯,脸上的表情依旧是那么从容,就像我小时候在老家看见我姥姥在太阳下纳鞋底一样,一针针的把用浆糊粘成布块缝在一起,手里的针都要从头发上滑过在从布块上穿过,同样那么专注。
我走过去,抓过桌子上的辣椒摘除上面的根,和母亲唠着家常,母亲慢条斯理的述说着我的叔叔辈家里的事情,母亲那一辈人现在都老龄化,很多人都是疾病缠身行动不便,他们之间的联系也靠电话维系着。母亲是这些老字辈里属于身体健康的人,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还能帮助别人,在我不在的很长时间里,家里总有母亲的朋友来串门,母亲良好的人缘是她健康的原因之一。
母亲做饭我打下手,可母亲总觉得我给她添乱,说什么也不需要我帮助她。刷碗的工作我来承包,可这也不行。“你去看你的书吧,妈知道你呆不了多久,哪有总在家不工作的道理!”。天下间还是母亲最了解儿子。
02 读书
我在家的工作地点就是书房,书房就是我的世界和我了解社会的窗口。我足不出户用笔和纸记录着我的生活,也用笔和纸改变着我的思维。在厚厚的书籍里逐渐进入书人合一的地步,在散发着墨香的字迹里穿梭到另外一个婆娑的世界,也在斑驳陆离的思想中游弋。书桌上大部分的书时我带回来的,很多书尚未开封都是我在外地工作时购买的。在外面一个人慵懒的情况下,读书是一种奢侈的事情,内心中勾画出的种种生活状态也会由于惰性而率真起来。“书非借不能读亦!”在家里的日子里,读书写作是能称为“正事”的事情,也只有在书本里才能找到挥斥方遒的感觉,也只有在书里才能体验到快意恩仇的痛感,也只有把通过读书的思考转化到文章里的快感才能使自己的日子充实很志酬满满。
03 交友
我的一个朋友知道我在家休息后常邀请我去外地走走,我一个经常游走四方的人那时候只想休息和清静。在几次婉拒他的美意后,他也知道我不会接受他的邀请,为不驳他的面子我和他经常保持信息沟通。
一天,他发信息告诉我,他现在只做四件事:锻炼,读书,演讲和混圈子。对他这样一个成功人士来说这是件事情一定是多年思考和不断修正后提出的精华。我很感谢他毫无保留的把思想的精华告诉我,但我没有任何可以等价交换给他的思想成果,只能先笑纳了。在电话里我把我的想法一所给他,他不禁嘲笑我看不起他。
这个朋友消废上亿脑细胞总结出来的精华在我看来也只有“混圈子”是值得玩味的东西。其实,圈子不是新鲜事情。自古有之,过去的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圈子”,像“孟尝君鸡鸣狗盗之徒”,汉朝的“竹林七贤”等。
但朋友只是朋友,朋友可能是来自不同的阶层,不会形成文化。而圈子是一种关系进阶的衍生品,是人类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演绎变化,精进的产物,是不断的大浪淘沙后的精华的凝结。通常讲,圈子是一种文化,混圈子首先就是要让别人接受你,进圈子很容易,在圈子里混下去,持续的混下去这个很难,没有一些给人以启迪和智慧的手段是混不下去的,而真正能把圈子混到一定高度的人必定都不是普通人。圈子没有固定的格式,却有无形的规矩;圈子游离于外,却超脱俗人的思维;圈子是生活更是艺术,它决定了人的生活层次和思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