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在一个家庭里,语言的这种工具性也不例外,甚至更能突显此特性。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反应,越来越没法和孩子沟通了,父母抱怨年幼的孩子听不进他们的话,青春期的孩子不和他们讲话,成年的孩子不听他们讲话。究竟问题在哪里呢?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大部分的孩子是我们父母从小一手拉扯大的,为何最后相对无言?针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核心都离不开一点,与孩子的父母及成长环境密不可分。最近读到一本书,中文译名为《父母的语言》,是由美国儿科医生达娜·萨斯金德撰写,文章提到父母与0~3岁孩子的语言沟通对孩子的医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恰好与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谋而合。本文借用书中的某些论点,思考中国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
一
我们的大脑早早地就被所处的环境塑造完成,最好的例证就是语言的学习。婴儿时期的我们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在神经可塑的鼎盛时期,婴儿的大脑能够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音,包括德语的元音变音、汉语拼音、马赛族语的轻微内爆音等各种复杂细微的差别。然而在一岁结束之前,幼儿就已经显露出对母语语音的忠诚性。著名教育家蒙托利梭认为,0-3岁是幼儿语言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宝宝正在学习第一语言,但他的大脑是开放和灵活的,他可以同时接受多重语言,所以语言学专家都建议外语启蒙提前,和母语学习同时进行,他们不会互相干扰,反而会促进孩子的大脑的发育,因为0-3岁也是正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多语言刺激会促进大脑生成更多的突触及增加灰质层容量使神经元链接变得更丰富健康,从而提高孩子脑容量和智力水平。我家有个亲戚小孩,天生聋哑,在两岁的时候才成功植入人工耳蜗,现在四岁多还在康复学校进行康复。据医生介绍,人工耳蜗的最佳植入时间为1岁左右,他特别强调3周岁以前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耳聋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能够导致小儿语言障碍,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越早干预越能恢复正常水平。从此例子来看,如果没有信息交流,孩子无异于被动失聪,足见父母与早起孩子交流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外界有声刺激都会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起重要作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面积极的交流。达娜·萨斯金德医生在她的著作中提到,父母在三岁以内与孩子之间语言交流的总量决定了孩子的学业成就及智力发育水平。这里的语言总量指的说话总量,包括父母使用的重复性语言,但并不包括电视、手机或各种其他的电子设备所播放的音频量。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孩子在这段时期的词汇量大概是父母与他交流的语言量的95%. 交流量越丰富,孩子的语言能力及学业成就越高。
语言交流中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使没有科学证明我们也知道,重复且毫无意义的话语,如3000万次“闭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益处。在我家大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他的阅读能力,从孕育到两岁多开始独立阅读之前,都有规定时间陪他读绘本或故事,但很少有涉及数学或空间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上小学以后,对数量的概念明显弱于文法,他可以自行理解许多古诗成语等,但对三十分钟的时间没有明确的概念。美国的数学是比较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学得很晚,学数学也要趁早。另外,我一直有关注一个问题,技术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人才基本难入寻常家庭,如宇航天文,物理等,基本都以世家形势存在,再有钱有权都难以实现。为何呢?因为一般人家父母自己本身也不懂这么复杂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这些领域。所以不难发现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的孩子普遍学业水平表现要比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的孩子要好。但也有例外,就是医生家庭的孩子。我百度发现,没有文章专门研究过这个群体的孩子,但周围很多医生朋友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问题,特别是夫妻俩都是医生,临床更甚。为何此类高知家庭的孩子学业也有问题呢?根据遗传学原理,完全不应该。主因是父母太忙了,甚至没法跟孩子生活同步,交流特别少,孩子长期给保姆或长辈带。最后是“肯定回馈”,证据更足。现在学校优秀的孩子往往家境也好,事实上,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现在学校学业成绩表现整体“阴盛阳衰”,父母对儿子更苛刻,要求更高,男孩子们接收到的肯定回馈远远不及女孩子。大部分父母对女儿怎么表现都认可,教育柔声细语,对儿子则是凶巴巴的,认为这样可以让他明白将来要独当一面,肩负重任。要求高没问题,但要注意交流的语言。
二
怎么样才是有效的父母语言的交流呢?一是放慢语速,饱含情感与孩子同步。这个是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时候最重要的环节。与幼小孩子交流的时候应该不自觉的赋予深情,放慢语速,将语言短句化,叠词化,形象化。孩子的语气都是奶声奶气,你不妨也学着讲夸张一点,这样容易共情,吸引孩子与你多进行交流。交流的时候父母应该是浑身闪耀爱的光辉,感觉自己也成了孩子。跟孩子讲话时,语言选择也很重要,如牛奶通常说成牛牛,大小便说成嘘嘘臭臭等。孩子容易接受,也学得更快,并且在现实交流中,不停的重复和加强。
二是全心高质量陪伴,充分开展交流。多说,不要把孩子扔给手机,因为手机既不关注,要不交流,也不轮流。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的事,这些跟孩子都是学习,因为这样孩子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少用这个,那个,这些代词,孩子听不懂。同时学会脱离语境,就是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来讲。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复读机,也可以跟孩子讲很多想象中的事情,扩大词汇量。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跟这个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尽量去延伸他的想象力,用平行谈话,脱离语境,以及言语扩展的方式帮孩子丰富他的词汇,以及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连接。
三是因果链接,禁用命令式控制性语言。要引导孩子去做一件事,要用因果关系去链接,我家二宝从小就没有“要妈妈情结”,我第一次离开他去上班就反复跟他讲,妈妈要去上班了,下班回来带宝宝,并与他挥手告别。奶奶在家也反复跟他强调此点。二岁的他对任何暂时性分离非常坦然,没有任何焦虑。切忌用恐吓性语言,如不要再哭了,再哭妈妈就不回来了,这种会促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同样,想要禁止孩子做一件事,一定不要太武断,如你不希望他看电视,可以和他说,电视看多了对眼睛不好,我们关掉电视是因为佩琪也要睡觉了。有段时间,我给他讲了一个原则“看完这集就不看了”。他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自己看完一集以后就主动关掉电视。命令的方式无法给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你一定要减少命令型的语言,改成建议提示型。你可以做提示,可以提建议,可以告诉他因果过程,但是你要让他自己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他的自控力才会不断
四是远离虚拟世界,多接触现实生活。电视和手机这样的工具,虽然也能和孩子说话,但是它们是没有温度和情感的,他们无法及时关注与孩子交流时的回馈,并做出合理的回应。孩子只有通过互动式交流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这才是他情商增长技能提升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机前面的孩子情商低的原因,在学校里爱打架,因为他不知道别人会痛,他没有跟别人互动,感受不到别人的想法。看电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认知水平,切莫认为会打游戏的孩子聪明。
三
如何让父母语言交流落地呢?第一,科学认识,高度重视。这里指的父母语言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像上课一样讲授,而是将平时交流做科学调整,如陪他玩的时候,告诉他玩具是什么,是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稍微长大一点,引导他与父母进行对话,你问他答。有些父母认为陪他说没意思,他都懂但不会说,但这种孩子在稍大的时候又会抱怨成“话痨”。收获“话痨”型孩子必定前期有充足的输入和铺垫。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教了也白教。很多年轻的父母甚至把他们直接丢给上一辈,认为这个阶段自己不带是没问题的,从三岁左右上幼儿园自己接手就可以。须不知就是这牙牙学语的三年就让他真的输在了起跑线。孩子的认知差异在九个月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在小学三年级(8-9岁)基本定型。但这种差异在此段时间基本不会充分体现,容易被父母忽略,但一旦这种前期优势彰显的时候,父母再做补救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父母务必争取在这临界点之前,好好利用父母语言这免费的资源,奠定孩子潜能发挥的基础。
第二 不过分依赖早教机构。在中国,若说不重视孩子早期教育,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早教风特别浓厚,家长砸钱无数,反复对比。早教机构授予的内容毕竟非常有限,付出的代价也非常高。著名的蒙托利梭早教机构一年费用2-3万,每周两节40分钟课程,对于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内容实在有限,作为额外补充且说可行,但作为主要培育方式,实为不妥。何况早教年龄一般两岁才开始,两岁之前那段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最主要的父母与孩子的有效交流渗透情感的传递,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 形成专门课程体系,渗入孩子教育过程。现在我们的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文化课程,社会性课程非常少,孩子长大以后,最终要成长为一名社会人,使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固然需要有知识技能储备,但如何做父母,怎样做好父母也必须是一门必修课,孕育优秀孩子,教育优秀孩子是人类繁衍的重要任务。只有全民族普遍拥有这种意识,才会在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幸运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有觉悟的父母在育儿路上认真学习,精心陪伴,耐心有效的与孩子交流。
三
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奠定了孩子先天潜能发挥的基础,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是你的孩子不够聪明,而是你在孩子成长的头三年没有和他说充足的话。错过早期对儿童语言的能力的培养,很可能造成孩子与其他孩子学业上的差距。这三年时间的认真投入,且是非物质的投入让你以后的无数年省心无数,继而会让你多享受更多的母慈子孝的温馨场面,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矛盾的核心就是学业问题,如果从生命的伊始就解决了一大难题,又何尝不是造福终身了。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孩子的起跑线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