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姐姐家,气氛很好,一家人在厨房准备着食材,等待着马上要放学回来的孩子,一家人围着餐桌其乐融融,享受着丰盛的晚餐。此时,电话铃声响起。
电话是老师打来的,孩子在上课时扰乱课堂秩序。无奈的控诉,严厉的语气,我几乎可以想象到电话那头老师头疼的模样,姐姐声声抱歉,满目阴沉。可以猜测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忙提醒,我们可是接受过家庭教育的人,在处理问题之前要先处理情绪,让自己处在爬行动物脑可没什么好处。于是,姐姐冷静了下来,决定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一切照旧,等待孩子回来。
终于,孩子回来了。他静悄悄地进门,一声不吭,然后轻轻地跟我打了个招呼,去洗手间洗了个手,然后回到餐桌上,静悄悄的。气氛有些诡异,他抬起头,露出讨好似的微笑:“老爸老妈,今天怎么了?”妈妈勉强挂上一个笑容:“没事,你有什么事吗?”他似乎更忐忑了,说了声没事,匆匆扒拉几口饭菜,拿起书包赶快躲进屋里写作业去了。
看来真的有必要谈一谈,妈妈努力克制着进去了。好大一会儿,妈妈出来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看样子沟通应该还比较顺畅,妈妈告诉孩子老师打来了电话,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无奈,请求孩子帮忙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孩子则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很庆幸没有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要不孩子肯定会跟以前一样顶嘴然后把自己关起来。“ 一场家庭战争消弭于无形,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老师都没有再打来电话。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问题解决了,没有任何的硝烟,也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但当我们遇到类似问题到底该怎么做?这确实是很多大人苦思冥想没有方法的苦恼。也是可以引起很多人反思的问题,不打不骂如何做好父母?在很多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想让孩子变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批评指责,甚至是惩罚控制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对,惩罚是有效果的,而且立竿见影。但那只是孩子迫于我们给的压力和内心的恐惧而已,而并不是他们意识到他们本身的行为是不好的。是谁告诉我们说:要让孩子做得更好,首先要让他感觉更糟。事实证明孩子们只有感觉好,才会做得更好。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而孩子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事件发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从而产生不同的想法,而想法则会让他内心产生不同的信念,从而引发出不同的行为,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私人逻辑。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实际上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成才,长大后出类拔萃,有能力,有担当,这些是孩子要具备的能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中去培养的目标。怎么培养?我们需要的是给孩子很多爱,尊重和鼓励。要交给孩子技能,要做孩子的榜样。
这很重要,一个不幸福的父母培养不出快乐的孩子,一个内心没有力量的父母培养不出出类拔萃的孩子,因为没有办法,更没有方法去教授孩子这些技能,甚至连方向都没有。所以,好的父母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面对,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关系,关系先捋顺了。只有父母和孩子关系好了,孩子才会感觉到被爱和接纳,孩子才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才会从内心中并发出力量。
亲爱的父母们,一切也不会太晚,每一次的蜕变都是为了迎来最为华丽的转身,我们终将从某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