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觉醒》15-如何检查才能让下属减少抵触

【原文】任何事情凡是能觉察的,就是能管控的;凡是不能觉察的,就是不能管控的。执行力问题为什么长期不能解决?就是因为执行力没法觉察,没法衡量。……企业有效的管理、有效的动作一定满足一个基本的原则:可觉察。凡是不能觉察的,我们都少用;凡是能够觉察的,我们多去关注,因为它能够导致最终的结果。

【解读】

觉察,第一个层面是知道、清晰,这需要不断地跟踪、紧盯、检查;

第二层面是量化,即将发现的问题或取得的成绩能够用数据根据 某个指标单位,量化出来。只要有了数据,就可核算执行率,执行率是觉察的结果;

第三层面是能够激励,即通过跟踪、清晰与数据量化后,能够让对方更有积极性的工作,这是觉察的结果。所以说觉察是管控的基础,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管控住局面。

【原文】怎样提高执行力、执行率?

第一,要有专门抓执行的部门。

第二,稽核部门一定要放在老板或老总的下面。

第三,稽核人员的选拔,要选拔一些年轻、有正义感、想改变企业的人做稽核员。

第四,要为稽核人员设置好各种各样的检查标准,避免他们随心所欲。

第五,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有帮人之心。

第六,稽核员遇到问题时,应及时向对方当事人的上司反映即可,如果解决不了,反映给自己的上司,通过上级的协调解决问题。

【解读】为稽核人员设置好各种检查标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约束稽核人员,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好稽核人员。当稽核人员检查时,若被检查人很清晰检查哪些人员、检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检查,那么被检查人员就会容易接纳检查结果,即使有抱怨,一般不会针对稽核人员。所以,管理者应该提前向下属公布被检查的标准及方式。

很多时候,下属不是不愿意被检查,而是不愿意在信息不清晰的情况下被检查,比如不知道检查什么、不什么时候检查、不知道如何检查、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及做到什么程度等。

当其不知道这些信息时,下属会按照自己认为的标准辛辛苦苦准备了很长时间,结果来人检查的却恰恰不是他准备的,于是下属会感到前功尽弃,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的工作,检查人员都能检查出问题来。

人在迷茫困惑时,往往会放弃,于是干脆不再做准备了,破罐子破摔,甚至彻底抵制稽核人员,造成稽核检查的压力。

同时,检查内容要少而精,要抓重点,若考核检查内容太多,下属也会因不容易达到检查标准而抵制检查。

还要注意一点,管理者要告诉检查人员碰到纠纷时应该及时向谁反映,而不是自己擅自处理;另一方面也要告诉被检查人员,当对检查方式及结果不满意时,应向谁反映,但坚决不能直接对抗检查人员。

总而言之,检查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方方面面的考虑全面,一旦考虑不周,必然会导致难以检查、难以执行、人心涣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