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开启春节假期模式,在边远的半岛小山村里,读完从杭州带过来的第一册书——《姓王的樱桃树》,迫不及待地写文推荐给朋友圈的微友们。这是一册什么样的书,何以让我如此不惜重墨呢?
读完第397页《后记》的最后一个字,掩卷回味,思想这到底算一册什么书呢?著作者“王重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律师、科普工作者、企业管理专家……似乎都是,又似乎不仅仅是。
第一次读到他的文字,是他为电力科普展示的《电力考古史》自序——“异养的电气文明:富裕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在电力作协副主席陈富强的朋友圈里。读了这篇让人耳目一新的序文,按图索骥找到了本书作者王重阳,索要到《电力考古史》专著。然后用一周的时间做了详读,并做了读书笔记,还推荐给“金华八达杯”能源科普原创作品征集活动组委会。经初选、复评和终评,毫无悬念地获取专家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拿下已出版类作品的一等奖。因此,我首先认定王重阳是一位科普工作者,是富有专业素养的科普作家。
去年受邀参加了华电浙江公司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审活动,得机会聆听王重阳以高级管理专家身份做的项目点评,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直击要害,不愧为高级经济师和央企一级法律顾问。因此,读完《姓王的樱桃树》,脑子里一时交替出现了王重阳的几种形象,不知道哪一个更适合他,或者他就是这个多面体中的一面吧?
陈富强主席为这册书做了序,评价很是全面而中肯,但是并没有阐明这是一册什么样的书,最后把皮球踢给读者。其实,作协主席既然做序肯定,一般来讲总是从文学的角度,以作家的标尺来度量的吧。我专门看了版权页,出版管理部门是以“中国当代儿童故事作品集”予放行的;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上架建议则是“故事/小说集”。作者自己在前言后记里宣言“为故乡立言传记”,富强主席也是从这一点立足洋洋洒洒地序来。
因此,我首先是以散文来读的,读着读着,觉得儿童文学更准确,他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再往下读,似乎神话故事也合适,有许多叙述完全具备了神话特性,趣味盎然、浮想联翩。读完全书,印象有了更接近的清晰,《姓王的樱桃树》应该是史记式的乡愁、散文化的小说、小说味的童话故事!这个结论,应该是科学而准确的。
25万字的80个故事,作者按地理分成10个专辑。它们分别是:旧院里、老井边、西寨外、打麦场、新房子、苇子坑、槐花街、北寨门、西栈沟和水电站。有点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展开,每个场景排列着8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说起,初读时很容易把它们认定是作者自传体的童年记事。我甚至很是佩服作者的记忆力,怎么可以把逝去多少年的童年生活,记得这么详尽细致的呢,一切犹在眼前,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对比自己的童年记忆,不得不佩服法律专业的律师,到底不同于普通人啊!
随着阅读的深入,或者说跟随作者的笔触,又一次漫游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世界。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站着瘦削而内敛的年轻作者,朝我们轻笑着,哈哈,终于有人进入了我为你们虚设的场景中间,一起穿越“我的故乡”和“我的童年”,共同完成“我们”曾经的童年世界的再造……
在读完《电力考古史》时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交流,即考古能源电力史的故事结构。作者告诉我,洞开全书的是个虚构故事,赋予枯燥乏味的科技史料以活的生命,增强阅读趣味性。用一个老房子、老村子与老书箱里遗留史料的故事为缘由,事实上故事架构是虚拟的,而史实材料则是科学真实的。在历史与现实、学术研究与科学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建立了圆润自洽的逻辑转承关系。这大概是具法律专业背景的写作者,所特有的故事叙述推展逻辑。
现在,作者又把这样一种结构技巧、这样一种勾引读者在地阅读的方法,应用至童话故事的演绎文本上,也可以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尝试吧。
在80个故事中,首先展现的是大雄、东风、春来、茜茜和我等五个玩伴小群体,接续塑写了梁爷、周爷、袁爷、宗西爷、大鹏叔、长葛叔、佟木匠、鲁县长、肓阿婆等等有鲜明意义的一系列老村“大人”形象。通过少年伙伴的视角,展开“我们”和父母大人的关系,展示发生在故乡的各种各样生活故事、志异故事、风物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童趣盎然,意味深入。
这些故事娓娓道来,最后会有个出其不意的结尾。阅读时在欣赏故事结构技巧的同时,更可以感受独特的语言魅力。这是有别于教科书式的语言,也有异于江南音韵的语言,有乡土味,也有文化味,是一种浸染了千年中原文明蕴涵特殊语言,干净明快,富于亲和力。不知道是作者固有的文字素养展示,抑或是刻意的文化底色呈现,带给我的是别样的阅读享受。
按理来说,对于上述的推荐意见,必须举证阐释,一一援例才是。因为手机写作,也因为浮光掠影的快读,仅仅把初浅的印象告诉大家,无力再做深入文章了。倘若有兴趣,诸君读了我想会赞成我的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