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半年生活即将结束。其实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有很多收获。当初抱着走出去的心态以及寻找更多可能性,虽然这份可能性依然模糊,但是意外的收获了很多风景。正如3月去大理,一开始的目的地仅仅是大理,那意外的风景可能就是丽江,这并不在一开始期望的目的地之中。
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这半年经历“勇气”“重启”“迷茫”“混沌”“徘徊”“试错”“怯魅”。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我成长了。这半年的我是“陋室铭”不错,但也在又一次独居中不断成长。上个月我还在想如果我回去我会觉得我输了。当初我信誓旦旦说要靠自己,结果后来都不得不靠啃老度过。我也曾经用存款马上要用完了的焦虑驱动自己找工作。我的内心是预设我不能接受父母的钱的或者他们是不会给我的,当现实真的到了父母问我还没有钱的时候我也只能实事求是,并且我发现后来我也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忍受了广州的热,潮,房间里某处的发霉,昨晚看到枕头上的霉点那下子大概给离开按下了加速键。在精神越来越自在舒服的同时,身体断断续续出问题。我开始怀念北方的风,那时候我不喜欢北方冬天的萧瑟,我觉得北方冬天太漫长了,而且衣服穿一层又一层。想来感受一下南方漫长的夏天,真实感受就是热的不舒服,不喜欢衣服上沾很多汗。对于天气的偏好就像对城市的偏好,因为觉得不喜欢家乡的一些东西,所以就想试试去看外面的世界。得到一些,就会失去一些,躲掉北方的冬天,那么也会经历南方漫长而闷热的夏天,都是相对而言的,最后看你更能忍受哪个。现在会觉得这个天气还不如家里呢,起码有风。生活也是一样,你逃避一些东西,之后也会必须要面对另一些东西。
我有时候会问自己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我好像更多时候想到的是工作赚钱之后去音乐节,去看海,而并非工作场景。坦白说对于专业之外的可能性至今我还是没有方向,后来不过是看着招聘软件推什么我看合适有兴趣就投一投,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我并不十分想得到这份工作。在我想到家乡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带上一种批判:工作机会少,工资低,没有演唱会音乐节,感觉很多人素质不高,我一定要出去。对于家乡有时候更多是一种无力感,即便我想要去为她做点什么,可是现在的我的确能力太有限了。我做不到陪她长大。我必须承认现在就业情况就是:所学专业遇冷,其他似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所以在哪个城市其实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现阶段我的能力就在那里。
怯魅。加上去年考研认识的研友,新认识了4位伙伴。其实最后能成为的朋友也只有那位研友,我们是同一个星座,5月我们面基,后来她去了附近的城市,我们偶尔联系,现在的她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说到怯魅其实想谈的是这位一开始我很欣赏的伙伴,我们年纪相仿,她今年自己创业,虽然中专毕业但是读了很多书,目标非常明确,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在她拉黑我之前,我不会认为这样一个在我看来优秀的读过很多书的人会在某个瞬间莫名指责别人没有满足她的行为而突然选择以拉黑这样的方式结束微信中的关系。她是很优秀,但也许她更适合一个人生活。其余两位其实带给我的有类似的感受,就是我会觉得莫名其妙被别人当“树洞”,我愿意倾听别人但不代表可以随时或者什么都倾听,我害怕每天找我聊天,也对有的人文字中永远带种“伤春悲秋”而感到讨厌,搞得我都有点负能量。其实与后两位的结识都是在情绪有点down的节点,有孤独有无助,想找到一个出口,我也由此发现,越是这种时候,寄希望于别人,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愿。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自洽,向内求,对外界不抱期待。当然没有当初那个试错的我也就不会有此刻清醒的我,感谢经历。
批判。在读书时一位老师评价我说我是批判性思维。最近一个月在读的《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我明白了孩子对父母未发泄出的不满情绪在日后会转化成对于各种人各种事物的不满和批判,他总是想要去找到什么东西的不对。也许我也有一些,就比如我从去年开始的很长时间里执着于想找到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工作。我对于家乡的批判,这似乎成为我选择一定要出去的理由。好像当我看到一件事情的不足并且这个不足我难以接受我就会趋向于放弃,这或许被定义为“半途而废”也可以是“及时止损”。我也会对自己进行评判,只是现在对比过去好很多,在我去直面摆烂,直面拖延后,也不会因此自责。
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我也会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