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译文来自百度)
出自《资治通鉴》,伯仁本来好心帮助了王导但是没有说出来,可是王导不知道伯仁在救自己,所以非常恨伯仁。最后伯仁却同样因为王导的沉默而死。
他们两人的错误好像都是因为沉默。
我觉得自己像王导。我一直恨我那位最好的朋友。因为他曾经也像伯仁一样因为我做出牺牲但是不告诉我,而这却成为我们关系决裂的导火索,以至于现在连话都不能说一句。
记得那时我们正因为信任危机吵了一架处于冷战中,他本来就是个沉默的人,吵完一直没和我说话。就在这个背景下,他因为我做了一件事,我什么都不知道,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是那件事没办好。而结果有消息提醒我,是因为他我才干不成。事情很小,但是那时我们的关系很紧张,而我又很看重他,非常信任他,我们俩之间发生再小的事,对我来说都像针扎一样难受,而且那时他已经知道我很喜欢他了。
我想不通,我最信任的朋友怎么会干这种事,按理说以他的人品是绝对不会干的,可“事实”摆在我眼前。这种矛盾每天都在折磨我。难道我被朋友背叛了?我又不敢问他为什么,我怕他真会说他是故意的,那太伤人了。我试过给他发消息但是我还是没提那件事,可他还是没理我。我为他的冷漠哭了很久,然后我二十几天没有找他说话,人也瘦了两斤。
后来我又没忍住找他说话,不过他的语气很冷,直到后来把话说开了才知道不是他的错。这都是一场误会。不过我们的关系也回不到以前了,而且就算知道不是他的错,我还是恨他的沉默,我对他有一股怨气,又不忍对他发火。
后来又因为我的不甘心,从那以后我和他说话语气也很刻薄了,而他见我越刻薄就越不和我说话。虽然我还是非常爱他,但是我见他为了他女友伤心我就非常恨,我就对他冷嘲热讽。可是我就算恨他,我又见不得他伤心,心里竟然想帮他和他女友和好,我竟然能忍着嫉妒不断劝他和他女友和好,我当时真是被爱恨同时折磨得要疯了。。。。
可是他不领情,也不能理解我虽然恨他,但是真的想他好好过日子的心情。
这时的他就像王导,也很恨我。然后他也开始讽刺起我了。我们两人嘴都很毒,都毫不留情。结果是我们都累了,两人都受了很重的伤。
最后我们都沉默了,然后我们俩都永远不想再见到对方,虽然我们都是“为了对方好”。
伯仁自以为做了对的事,为了王导好,可是却招来王导的怨恨。而王导因为伯仁自以为是的沉默,害死了伯仁。
伯仁有错,错在沉默,错在高傲。伯仁救了王导,却不屑和王导说话。而王导也有错,错在沉默,错在不作为。虽然怨恨伯仁,但是没有想让伯仁死,可是他在王敦询问的时候保持了沉默,这让王导失去了挚友。
沉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矛盾只会在沉默中累积放大。最好的办法是在矛盾最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能积极沟通。
可惜我因为害怕面对打击,没有直接向他问为什么,结果默默吃了二十几天的苦,而他本人一点都不知道。
不过沟通也要讲技巧,一要冷静,不能听到对方一点刻薄话就沉不住气的反击。我和他就是这样,都沉不住气,可是我们不管谁赢了,我们都输掉了友情,永远都不能见面。二要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刻薄,找出刻薄的真正原因,及时安抚对方,除非双方都不想坚持这份感情了。三要承认对方正确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对方。先找自身的原因,有则改之。而对方的缺点也要很快指出来,不要隐忍,否则就是纵容对方。但是语气要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