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 | 05期
“1万小时理论”来源的缘由:
格拉德威尔的畅销书《异类》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了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刻意练习》的作者艾利克森,瑞典心理学家,在1993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事实上,艾利克森实验的结果强调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而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
“1万小时理论”存在的问题:
1)在不同领域成为专业人士的技能习得时间和练习时间并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阀值;
2)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是一大影响因子;
3)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成正相关,这取决于练习方法(机械的/有针对的/有技巧的);
4)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论”。
附录:
1)艾利克森的实验:该实验的雏形是西蒙的十年定律。
艾利克森的实验是把学院学习小提琴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学院中的明星学生,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的潜力;第二组是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第三组的水准只是未来能够成为学校的音乐教师。他们在20岁的时候,演奏小提琴的时间分别为1万小时、8000小时和4000小时。
2)沙堆悖论: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