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我拉黑了一位微信好友。
说出来也不太合乎情理,千年寡王既然会拉黑一八几帅气多金的帅哥,但确实是这样。
其实,我们认识还不到一个星期,但这段时间对我而言,简直就是折磨。
我们是在动车站认识的,那会我在等车,他和朋友过来问我的V,一般情况路人问微信我是不会给的。
但看他和同伴一直没走,加上当时寒假自己回家在车站还迷了路(晕),有点神志不清给他扫了码。
说实话,和他聊几句后,我就没有聊下去的欲望了。
他的话很多但谈不上会聊天,虽然早晚会问候,每天会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情商可以说很低。
我觉得我们倒没有熟到要报备自己的行程的地步,更不用时不时也问对方在干嘛。
因为刚认识大家不熟,所以和对方聊天时没必要步步紧逼,抓着对方不放。
对于这样的聊天,我是一点聊下去的兴趣都没有,但还是出于礼貌,寒暄了两句,就打算结束聊天。
02
然而他好像没意识到给对方产生的困扰,接连抛来一连串问题:
你在哪读书呀?喜欢去哪旅行呀?
你老家哪的呀?从我这边到你们那里要多久呀?
你喜欢穿什么鞋呀?你喜欢看什么电影呀?
一开始我还能礼貌性地回答,后来实在受不了了,一来就借口有事,要去忙了。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会发消息过来,忙完了吗?
我就回了句没,事情很多没时间和你聊天。
没想到,这玩意穷追不舍,有次直接拍了个大头照过来说自己在理头,叨叨叨地说个不停。
接下好几天,他每天重复一样的话题:
“早”“在干嘛呢”“先说自己在干嘛巴拉巴拉讲个不停”“晚安”“……”
就算是几个小时不回,他也能兴致不减地一直发,并没有察觉到对方的厌烦。
第五天实在是受不了了,我的尴尬癌要犯了,只能手指一划,选择默默拉黑。
03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很不礼貌,人家不过只想交个朋友而已,没必要这样。
但你换个角度想这个问题,这样频繁又有目的性地聊天能让别人舒心吗?这已经让对方产生了反感。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成为朋友毕竟少之又少。
成年人的关系,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只有交情到位了,感情才能进一步深入。
如果别人开始只是礼貌回应你,你就话题没完没了;只是加个微信,就像相亲一样问东问西那就越界了。
这样的热情并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反而会让对方望而却步,心生反感。
太用力的接近,往往会适得其反;太热情的关系,往往让人心生嫌隙。
就像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到:
“无论对谁太过热情,都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我们要明白,不管是多喜欢的东西都有讲究分寸, 因为人和人的吸引力多半都来自于:新鲜感。
04
对于交清不深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交浅不言深。
就像一开始认识我们的人,对方还没开始了解我们就忙着把自己剖开给我们看他的全部。
这样的人显然是不能深交的,因为一旦他得到我们的秘密,总有一天他会也把它告诉另一个他想要接近的人。
就像陈道明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觉得人真是掏心窝子的时候,就离分开不远了。”
他始终和别人保持合适的距离,也懂得拒绝别人的热情。
但这种冷淡的性格,并没有使人们疏远他,恰恰相反这是让他广得大家喜欢的原因。
好的关系,不是越热情越好,也不是越近越好。
不要稍微与人亲近,就全盘托出,懂得边界感,才是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
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需保持清醒,也要能利利落落的结束所有感到不舒服的关系。
热情止于客气,不冷漠也不过火;慢一点,久一点,双方才能来日方长。
05
生活需要长久的清醒,要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又是什么。
喜欢就稳妥渐进,不感兴趣就理性拒绝。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人,记得要有自己的交往规则,只有对自己上心了别人才会尊重你。
如果与对方在相处过程感到焦虑反感,及时把困扰阐明或者远离能很大程度减少对双方的消极影响,因为拖泥带水只会让事情更难办。
就像毕淑敏曾说的一句话:
“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往方式。”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会大大给彼此的感情升温。
但如果一定要别人接受就会成了界限侵犯,不仅引起别人反感,自己也会身心疲惫。
最好的默契就是有事就联系,无事各自忙。
真正好的感情是对方有难时所助,闲暇时寒暄,而非每日碎碎念。
关系再亲近的亲人,交情再好的朋友,也要给彼此留一线余地。
给对方留些空间,相处起来才不费力。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清醒地活着,与别人交往时要懂分寸,也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