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155篇《豳风 鸱鸮》(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55篇《豳风 鸱鸮》

【原文阅读】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译文参考】

        猫头鹰你这恶鸟,已经夺走了我的雏子,再不能毁去我的窝巢。我含辛茹苦,早已为养育雏子病了!

      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现在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将我欺凌!

      我用拘挛的手爪,采捋茅草花;又蓄积干草垫底,喙角也累得病啦,只为了还未筑好的家。

      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儿垂危,正在风雨中飘摇。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字词注释】

(1)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2)子:指幼鸟。

(3)室:鸟窝。

(4)恩:爱。《鲁诗》“恩”作“殷”,尽心之意。斯:语助词。

(5)鬻(yù):育。

(6)闵:病。

(7)迨(dài):及。

(8)彻:通“撤”,取。

(9)桑土:《韩诗》作“桑杜”,桑根。

(10)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

(11)牖(yǒu):窗。户:门。

(12)女:汝。

(13)下民:下面的人。

(14)或:有。

(15)拮(jié)据(jū):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16)捋(luō):成把地摘取。

(17)荼:茅草花。

(18)蓄:积蓄。

(19)租:通“苴”(居),茅草。

(20)卒瘏(tú):患病。卒通“悴”。

(21)室家:指鸟窝。

(22)谯(qiáo)谯:羽毛疏落貌。

(23)翛(xiāo)翛:羽毛枯敝无泽貌。

(23)翘(qiáo)翘:危而不稳貌。

(24)哓(xiāo)哓:惊恐的叫声。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应当作于西周时期。《毛诗序》谓:“《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方玉润《诗经原始》、魏源《诗古微》又以为乃“周公悔过以儆成王”、“周公戒成王”之作。

        以寓言作诗,在先秦并不多见;到了汉代,才在乐府诗中成批涌现,一时蔚为奇观。倘要追溯它的源头,虽然可与战国诸子之作遥相接续,但其“天造草昧”的创制,还得首推这首在“诗三百篇”中也属凤毛麟角的《鸱鸮》。

   这首诗的主角是一头孤弱无助的母鸟。当它在诗中出场的时候,正是恶鸟“鸱鸮”刚刚洗劫了它的危巢,攫去了雏鸟在高空得意盘旋之际。

        诗之开篇“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即以突发的呼号,表现了母鸟目睹“飞”来横祸时的极度惊恐和哀伤。人们常说:“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此章的展开正是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在充斥诗行的怆然呼号中,幻化出母鸟飞归、子去巢破的悲惨画境。当母鸟仰对高天,发出凄厉呼号之际,人们能体会到它此刻该怎样毛羽愤竖、哀怒交集。但鸱鸮之强梁,却不是孤弱的母鸟所可惩治的。怆怒的呼号追着鸱鸮之影远去,留下的便只有“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的伤心呜咽了。这呜咽传自寥廓无情的天底,传自风高巢危的树顶,而凝聚在两行短短的诗中,至今读来令人颤栗。

  正如人们很少关注鸟兽的悲哀一样,人类也很少能了解它们在面对灾祸时的伟大、坚强。诗中的母鸟看似孤弱,却也一样富于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它刚还沉浸在丧子破巢的哀伤之中,但于哀伤中抬起了刚毅的头颅:“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它要趁着天晴之际,赶快修复破巢。

      第二章仍以母鸟自述的口吻展开,但因为带有叙事和描摹,读者所读见的,便恍如镜头摇转式的特写画面:哀伤的母鸟急急忙忙,忽而飞落在桑树林间,啄剥着桑皮根须;忽而飞返树顶,口衔着韧须细细缠缚窠巢。“彻彼”叙其取物之不易,“绸缪”状其缚结之紧密。再配上“啾啾”啼鸣的几声“画外音”,读者便又听到了母鸟忙碌之后,所发出的既警惕又自豪的宣言:“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那是对饱经骚扰的下民往事的痛愤回顾,更是对缚扎紧密的鸟巢的骄傲自许,当然也包含着对时或欺凌鸟儿的“下民”的严正警告。倘若人类真能解破鸟语,是应该谨记这母鸟的警告,而对它的坚韧、顽强肃然起敬的了。

  第三、四两章宜作一节读。这是母鸟辛勤劳作后的痛定思痛,更是对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处境的凄凄泣诉,“予手拮据”、“予口卒瘏”、“予羽谯谯”、“予尾翛翛”:遭受奇祸的母鸟终于重建了自己的巢窠,充满勇气地活了下来。但是,这坚强的生存,对于孤弱的母鸟来说,是付出了无比巨大的代价。

  它的鸟爪拘挛了,它的喙角累病了,至于羽毛、羽尾,也全失去了往日的细密和柔润,而变得稀疏、枯槁。这些怆楚的自怜之语,发之于面临奇灾大祸,而挣扎着修复鸟巢的万般艰辛之后,正如潮水之汹涌,表现着一种悲从中来的极大伤痛。

      然而更令母鸟恐惧的,还是挟带着自然威力的“风雨”:鸱鸮的进犯纵然可以凭非凡的勇气抵御,但对这天地间之烈风疾雨,小小的母鸟却无回天之力了。“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晓哓!”诗之结句,正以一声声“哓哓”的鸣叫,穿透摇撼天地的风雨,喊出了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母鸟之哀伤。

        倘若仅从诗面上看,《鸱鸮》也堪称一首代鸟写悲的杰作:它写鸟像鸟,通篇用了母鸟的“语言”,逼真地传写出了既丧爱雏、复遭巢破的鸟禽之伤痛,塑造了一头虽经灾变仍不折不挠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鸟的形象。如果鸟禽有知,亦当为诗人对它们生活情状描摹之精妙、心理情感体味之真切,而“啾啾”叹惋。

      然而这毕竟是一首“寓言诗”,与其说是代鸟写悲,不如说是借鸟写人,那母鸟所受恶鸮的欺凌而丧子破巢的遭遇,以及在艰辛生存中面对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深深恐惧,正是下层人民悲惨情状的形象写照。由此反观全诗,则凶恶的“鸱鸮”、无情的“风雨”,便全可在人世中显现其所象征的真实身份。而在母鸟那惨怛的呼号和凄怆的哀诉中,正传达着久远以来受欺凌、受压迫人们的不尽痛愤。诗中两种对立的人:强权暴虐者和力量弱小的受害者,可以说跟当时社会两个对立阶级相似。此诗有强烈的寄托意义,寓意十分深刻。

【《鸱鸮》学习的反思探讨】

      《毛诗序》谓此诗乃“周公救乱”之作。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这种解读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有学者用文学作品描述了这段历史。

        自武王崩,三监乱,平武庚,迁殷民,建洛邑,制礼乐,数年的时光白驹过隙,悄无声息。周公化身为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任由生活被军国大事塞得满满当当。他的功劳之大,举世皆知;执政之勤奋,人所共闻。

      但随着周成王由孩童成长为少年、青年,王对待周公的态度也逐渐有所变化。关于王与周公之间微妙的关系,《史记》和《尚书》都选记了一件值得玩味的小事,称之为“一株禾苗引发的赛诗会”。

        青禾吐穗的时节,唐叔虞的封地里采到了一株 “异母同颖”的禾苗,就是两株共生一穗。当时这现象被当做祥瑞,这种一株多穗禾或多株一穗禾都被称为“嘉禾”,是国家兴旺、政通人和的好兆头。唐叔虞赶紧将此祥瑞之物上贡于王,王作《馈禾》,让唐书虞连禾带诗一块转赠于东方的四叔。此时周公正在平定三监之乱,忙得很,得禾后匆忙写了《嘉禾》回赠于王,转头继续埋首于军务。

        等到局势大定之时,周公又想起了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对味儿。嘉禾瑞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又不是来了凤凰,为什么要特意送到前线来?二株共生一穗,这不是二主共享一国吗?

          成王姬诵或许并无所指,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嗜杀者其性多怒,重谋者其心多疑。周公这样心思缜密的人更易如此,他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王之腹。

        三监之乱平定后,周公滞留军中而未西归,避免直面姬诵的尴尬。在向王汇报平叛成果的公文里他夹带了一首《鸱鸮》,其心神不宁与满腔忧虑在此诗中表露无遗。

        《鸱鸮》一诗是运用“比”的典型。鸱鸮是猛禽恶鸟,习性霸道,爱攻击其他鸟类。周公将叛军比为鸱鸮,周王室比为鸟巢,王比为弱鸟之幼子,自己则比作辛苦的母鸟。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那可恶的鸱鸮毁我鸟巢,吃我幼鸟,猖狂至极。可怜的母鸟一边要与鸱鸮周旋,一边还要保护幼子与风雨飘摇的巢穴,其境何其可怜,何其艰难!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我的羽毛干枯暗淡,我的尾巴秃了吧唧,我的老窝摇摇晃晃,我好累,我好惨!王业之艰难,周国之苦难,我一肩挑起,力排众难从未圜转。吾心如明月,请王明鉴!

        这是周公思忖再三后追加的回复,一种隐喻的剖白和退让性的表示。周公写这首诗的原因就暗藏在姬诵收信后的表现里。《史记》说“王亦未敢训周公”,《尚书》说“王亦未敢诮公”,意思都差不多:王想问责周公,读过诗后却没有说出口。平定三监难道不是大功一件吗,王有何缘由要“诮公”呢?

        政治上的功过之论,从来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关于收拾三监这事儿,周公并未与王达成共识。周公在告诉王,你这仨叔叔罪大恶极,我惩治他们全是为了匡扶王室,不是为了铲除异己。而王对于周公处置三监的行为实是心存不满,又碍于周公的表态无处发作,只得报以铁青面色。

        一切的怀疑都源于不了解。对成王而言,叔叔代行王政在外,又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一百八十多层楼,文功武德甩侄子三百六十多条街,换了谁可能都心存顾虑。

          周公在东方工作越努力,就越让人害怕,因为每一分的努力都让他自己变得更强大。东征之后,其政治敌人被消灭殆尽,儿子和亲近的弟弟执掌一方,军事上唯一可以匹敌他的吕尚也离开了中央。让周公平定三监,焉知不是驱虎吞狼?

        彼时东土未定,大战迫在眉睫,仍需要君臣勠力同心,所以这份矛盾没有公开化。当然,后来,周公归政于成王,成就了千古佳话。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文明使者周公(上)

          周公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随着周代理性力量的增强,在周公身上的神性色彩渐渐减弱,人性的力量不断增强,但是《尚书》《诗经》《左传》等传统文献还是将其作为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来理解来刻划的。

      E.M.梅列金斯基认为,英雄史诗早期书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明使者的出现,所谓文明使者并不是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伟大功勋,而是创造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文明形式,“文明使者特定的活动就是获取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火、粮食作物、劳动工具,教会人们生产的方法。……文明使者为人类所获取的福祉中往往还包括太阳、月亮、星辰(它们往往被认为与火没有什么不同)、淡水、用作人类食物的动植物以及一些精巧的生产技能。”

        在《尚书》中,周公是被当作文明使者的形象来刻画的,他的创造集中在历史、典章制度和思想哲学方面。

        周公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英雄,在牧野之战中,他披坚执锐,豪气凛然,《逸周书·克殷解》记述了周公“把大钺”出现在武王登基仪式上的形象。周人刚刚取得政权,武王去世,而成王年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他“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西周依赖于周公安邦定国的才能,奠定了走向强大的基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建国之初,他以政治家的敏锐建构了周代封建亲戚的政治格局,君君臣臣,井然有序,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根本继承制度,一方面保持了贵族血统的纯粹性,一方面保持了政治传承的有序性,在稳定的政治秩序中促成了周代经济与文化的持续繁荣。

        而比起一般的重视武力威权的政治家,周公更重视文化征服人心的作用,牧野之战刚刚胜利他们就偃师修文,寻找从精神上安定人心的出路。《尚书大传》谓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制礼作乐”是周代一项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从仪式、制度、典章、审美等多方面完成了系统而完备的政治与人生设计,将严格的政治制度与人生规范同音乐、诗歌、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周代以风雅为基础的君子人格,这对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周礼是“礼乐合一”,盛大的礼仪常常伴随着艺术音乐的演奏,诗歌即是歌诗,歌诗礼乐艺术,也是周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清华简极大丰富了我们了解周代歌诗的艺术视野,《周公之琴舞》的结构宏大,一启一乱,构成一终(絉)或一成,如斯者九,周公与成王及群臣们相互歌咏,场面气派宏大。而无论之三成、六成、九终都是以三为基础的结构形式,显示了周代礼乐歌诗的成熟与稳定。

          周公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政治家,更是一位富有风雅精神的伟大歌者。清华简《耆夜》一篇写周武王征伐耆国(黎国),得胜班师而举行的饮至礼上,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宗周君臣悉数到场,歌诗酬唱,往来赠答,人文之盛,蔚为壮观。而在此过程中,周公则独领风骚,作歌三终:《赑赑》《明明上帝》《蟋蟀》。

        从“文明使者”上分析,《尚书》最看重的还是周公在古典文明史上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周公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尚书》着重记载的也是周公的思想贡献。

        周公是一位历史的沉思者,周人完成了以西部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国战胜强大的殷商王朝的历史,但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并没有陶醉在刚刚获得的胜利中。殷商亡国不是周公的内心喜悦,而是他的内心纠结。在与周王、康叔以及周代贵族子弟的对话中,殷商亡国的历史阴影时时在他的心头萦绕。在周人思想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殷周革命的警醒意义,形成了周人浓重的“殷鉴思想”。牧野之战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剧烈变革,更是周人巨大的心理震动和思想影响。审视殷商灭亡和西周兴起,成为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的重要任务。《尚书》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殷周革命的历史事实,总结这一历史巨变蕴藏的历史规律。

参考资料:

《煌煌商周》,高虫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2021年9月

《传学:中国文学讲记》,顾随 讲;叶嘉莹 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鸱鸮先秦:佚名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
    To者也阅读 1,481评论 0 1
  • 今天漏抄了一句~ 作品原文 国风·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
    至简从心阅读 917评论 74 66
  • 豳风每篇都挺长啊,写的很过瘾。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豳风·鸱鸮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豳风·鸱鸮》是中国古...
    beikerray119阅读 565评论 0 9
  • 诗经国风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
    雅庭闲人阅读 287评论 0 5
  • 共学《诗经》第155天,2021年7月26日 豳风·鸱鸮⑴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⑵, 无毁我室⑶。 恩斯勤斯⑷,鬻子...
    顺其自然蕾阅读 350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