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气,不仅在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活动,在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以下是精选的十首关于冬至的古诗词,每一首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对这一特殊日子的感受。
一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即将来临。诗人通过刺绣添线、葭管飞灰等细节,展现了冬至的物候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
《至后》
唐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剑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赏析: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诗人身处剑南,却心系洛阳故乡。看到梅花欲开,联想到自己与兄弟的分离,心中的忧愁难以排解,只能通过写诗来抒发,然而诗成之后,却愈发感到凄凉。
三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赏析:诗人在邯郸的客栈中度过冬至,孤灯之下,抱膝而坐,只有影子相伴,生动地描绘出了冬至夜的孤寂。而想到家中亲人此时或许正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
四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赏析:诗人在他乡恰逢冬至,遇到京使便托其给舍弟捎信。在宴饮之时,无法排解对家国的忧愁,只能回忆起与弟兄的情谊。夜晚在旅馆中,担心弟弟的被子是否寒冷,自己也因寒冷而觉得衣服单薄,听到风吹竹门的声音,还误以为是雪打松窗的声音,进一步烘托了思乡念弟的深情。
五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赏析:冬至时,井底的阳气将回未回,寒雨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在这样的时节,诗人苏轼却独自来到吉祥寺游玩,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心境和独特的情趣。
六
《减字木兰花・冬至》
宋 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赏析:词的上阕描绘了冬至清晨的祥瑞景象,寒影初回,白昼渐长,同时也提到了冬至进献履袜的习俗。下阕则通过描写室内的寒冷和人们对冬至日的关注,如添一线等,表现了冬至的特点和节日氛围。
七
《冬至》
宋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赏析:此诗描写了冬至时节的气候变化,黄钟律管应和着东风,阴气潜伏阳气上升,葵花影子移动,梅花提前绽放,同时还提到了古人通过葭管飞灰来测定节气的方法,以及岸边柳树似乎在迎接腊月和春天的到来,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八
《辛酉冬至》
宋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赏析:冬至日,诗人家门寂静,因家贫而对节日看得很淡,又因年老而害怕岁月的流逝。在祭祀之后,早早便睡去,只能在梦中去探寻那镜湖边的春色,体现了诗人晚年的孤寂和对时光的感慨。
九
《至节即事》
元代 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赏析:描绘了冬至清晨京城街道上的热闹景象,祥瑞的烟雾浓厚,人们互相传递名帖祝贺冬至,家家的绣幕都不卷起,屋内传出呼卢喝雉的声音和欢声笑语,展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
十
《冬至夜有感值初雪》
清代:陈忠平
循环恒有度,阴极复生阳。
新雪玲珑白,寒枝落寞黄。
吾怀似流水,天道自汪洋。
莫为蹉跎恨,今宵梦最长。
赏析:诗人在冬至夜遇到初雪,感慨世间万物的循环规律,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新雪洁白,寒枝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诗人的情怀如流水般悠长,认为不应为过去的蹉跎而悔恨,且在这最长的冬夜里,让梦境更加悠长。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冬至这一天特有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俗,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包括思念家乡亲人、感慨时光流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们对于冬至这一节气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