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工作日的上午来到家附近的星巴克,出乎意料,人比周六日多上几倍,各自找个角落,或看手机,或看书,或发呆,或像我这般,拿本书拎部电脑,忙碌于自己的兴趣或工作。
今天开了本新书,《行为设计学》,心理学相关,粗略浏览了一遍目录,从行为心理学出发,阐述促进改变的原理和技巧。翻阅了三四十页,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讲了小小的但却是真谛的促进改变的道理。
不是不愿意去改变,而是没精力去做改变,并且不清楚改变的方向。
很喜欢这个理论,人人都有想要把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愿望,同时有成千上万个想法在脑海,却鲜少有能够真正实现的想法。原来是因为我们都有两个大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告诉我们做这些改变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情绪脑告诉我们做这些改变会很累,两脑同时博弈,精力耗费,能够实现的改变就变得少之又少。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改变,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精力分出来,想清楚要改变的方向和结果,然后要不断地补充能量,最后还要创造一些适合改变发生的情境,改变才会慢慢实现。
《写在四零之前》这本书从出现到延续,背后就是这个理论支撑着前行。
对于这个理论,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写作的想法在脑海里萦绕了数年,中途启动又停止数次,终是不了了之。终于到了今年,一次次在脑海里描绘自己六十岁时的生活:不断看到自己坐在书桌前,安静地阅读或写作,身旁放着就是自己写下的书籍,平和且闲适;最终才在今年三月启动了写作。开始之初热情高涨,但很快就面临瓶颈,因为需要把玩乐时间腾出来写作,希望一蹴而就且特有质量,要为这个目标坚持,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尤其是意志力和自控力来完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把这个改变分享给了身边的人,某些有同样想法的人,通过分享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希望有志之士能与我一同前行。此外,还不断地为自己创造写作的条件,如周六日来星巴克呆上一个上午,写上一篇千来字的文章,又或是把某些作品放到网上,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努力。到现在,慢慢也坚持了半年,字数也达到了三万多字。
我无法评价这个初生婴儿的《写在四零之前》的质量,但是我至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书籍。我无法定义《写在四零之前》对他人的价值,但是我至少可以从每篇文章中重现自己当日的纠结和感动,也更明白今日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更坚定未来的目标和信心。
不要贪心,改变不注重数量,关键看改变的质量。
一个改变姑且需要花费如此大量的精力,因此,不断警醒自己不要贪心。改变并不需要太多,关键并不在于改变的数量,而应专注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改变,那些能够带来给自己生活和成长带来重大价值的改变。不要妄想能够同时进行多个改变,且每个改变都能够带来欣喜成果,人毕竟是精力有限的,不仅指脑力,同时也指身体,尤其是年纪越大,精力的有限越发明显。如果说成长是以领悟作为衡量指标,那么我必须承认,今年最大的成长是认知到自己的精力有限,认知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学会了将有限专注于三几个无限的可能中,去行动,去改变。唯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比过去更美好的成果,也唯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重要的改变中,才能够使变化得以持续并实现。
在时间长河中找点存在感,尝试做点小改变。
要衡量自己人生的价值,首先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价值和标准,只是不断翻过一座座山头的时候,想要的价值也不断地被翻越。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被环境改变,与其一直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潜移默化,不如主动来点想要的改变。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改变可以从未来开始,改变也可以从现在开始。是对或错,是放弃或坚持,是成功或失败,都只是时间问题。既然不想被时间洗掉,那么就为自己找点存在感,找点回忆,找点新鲜的尝试,走上尝试改变的改变征程。
如何设计轻松而高效的改变?《零成本改变》基于各种改变难题,为改变者提供了一系列思考逻辑和设计思路。在所有成功的改变中,有3个要素必不可少:理智、情感和情境。理智给予明确的指示,人们才知道怎么行动。如果想让员工改变,不要说“所有人都打起精神”,而应该说“每月至少与客户对话125次”。情感,找到感觉,缩小改变幅度,设计激励,人们就会改变。情境,人的问题,常常是情境问题。改变环境,设立行动触发机制,培养习惯,召集同伴,改变就容易些。 ——摘自亚马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