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说,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是会有的。不过有一天跑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另外一种有意思的说法:时间还是像海绵里的水,你要是不挤出来,它就会挥发完。如果说前人的警句重点在于节约时间,挤时间,那么我的这句话重点就在于利用时间---时间总之就是那么多,也总在以那样的速度流逝,不管我们有没有充分利用它。不过不管是节约时间还是合理利用时间,本质上都是时间管理。
前段时间在kindle上看了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叫做《时间管理:如何利用好你的24小时》(之所以用kindle看,是因为kindle买电子书比较便宜,虽然kindle本身还是有点不便宜),看完之后颇受启发,再加上自己在这段时间里也在琢磨自己如何安排接下来的事情,所以可谓久旱逢甘露。看了书里讲的一些方法之后立刻就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利用起来了。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时间日志,简单说就是记录自己一天从起床到睡觉这段时间里,每一个时间段是怎么分配的(这个思路其实是有猫腻的,先预留个伏笔)。
具体做的事情也不复杂,首先在桌上放了一个小钟表,凑巧的是我这个表的秒针是连续转,而不是一下一下跳着走的。按照书里的说法,放一个表在自己视线里就能够时刻提醒自己时间在不停流逝,不得不说,这个确实有用。第二件事情就是我给自己做了两个小笔记本,一个就挂在电脑上面(为了顺利并且完美的把它挂上去,我也是开动脑筋发挥了一下聪明才智……),另一个揣在兜里。挂在电脑上面的这个笔记本主要功能一个是做备忘录,提醒自己今天有哪些事情需要处理,而这个备忘录的形式就是之前一篇文章里讲到过的分四个象限,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指标分类;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记时间日志,就像下面图片里的样子。
这样做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总结之后还是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及一些需要着重改进的地方。听我慢慢道来。
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来自于两页的时间日志(重点在于时间段的划分,于是我就把具体做的事情拿掉了)。乍看上去,这一天过得多充实,一天的功夫做了两页纸那么多的事情!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从自己的时间日志中发现的一个大陷阱---时间碎片化陷阱。之所以有这么多时间段划分出来是因为我中间就切换了那么多次事情,就好像看电视的过程中不停地换台一样,可能一件事持续的时间最长都不超过一个小时。这就意味着我这一天在奔命于各种琐碎的事情当中,没有在任何一件事情全身心的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好比拿了一个透镜在太阳下想要烤着一只蚂蚁,合适的透镜应该是凸透镜,因为他可以把光线汇聚到一点,集中能量做大事;而我的时间日志里透露出来的信息则是凹透镜做的事情,把本来就不集中的光线分的更散,等蚂蚁老死了也烤不着。比如那一天当中光背单词这件事情就有五个时间段,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合理利用零散时间,但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一件事情各个有机结合的部分之间人为的拆散了。就拿在扇贝上背单词来说,如果设定一天单词量是400的话,实际上新单词只有80左右,而剩下的320个左右的单词都是之前背过的,在这一天进行复习,而且它会根据实际记忆情况再进行相应的重复,重复的依据就是人的记忆曲线。大家都知道记忆曲线跟时间有关。这也好理解,因为我们对单词的记忆程度也是与时间紧密联系的。交代完这些情况大家就能明白把背单词这件事情拆散之后会造成什么结果,那就是我们对单词的记忆不能按照软件提供的正常重复频率完成,那么我们的记忆情况也就不能按照正常记忆曲线的规律呈现,单词重复的频率也相应变化,最终导致我们记忆单词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这样碎片化的记单词,表面看上去很美好,我在珍惜零散时间,但实际上却是为自己不合理的时间规划付出代价。这就又说到前面留下的那个伏笔---时间段的分配,也就是说在列任务清单的时候就给按照时间段来给自己安排任务,这样是很危险的。而造成这种做法或者是想法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列任务清单时的思路。在列任务清单的时候我们往往绞尽脑汁的想这一天所有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想起来一条记录一条,直到把所有能记起来的都写下来就算大功告成,任务清单搞定,然后就开始操作,往往这就是掉进陷阱的开始。
不难想象,任务清单中的事情一定是有难有易的,也有着急的和不着急处理的事情。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任务清单,你觉得自己会如何下手呢?按照正常逻辑,一定是先挑着急的或者最容易的事情做,或者也可能是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先做,比如我喜欢自己身边的环境干干净净的,所以大多数时候来实验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擦桌子拖地,这样用去大约20分钟时间,然后开始安排自己这一天的实验。但是实际上呢,有的实验是需要准备工作的,而这个准备工作可能只是开一个开关预热机器,但是预热的时间需要一个小时,等我打扫完卫生之后再去开开关的话,其实已经损失了20分钟。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这一天过去最后留在任务清单上的基本上就是那些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喜欢、不情愿做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往往是重要并且对于提升自己能力有很大帮助,按照我们的操作方式,反而是这样的重要且获益较大的事情没有完成,也就意味着这一天我们用了80%甚至更多的时间去收获了可能都不到20%的时间收益,可谓事倍功半。这就说到另外一本书里的一个很重要并且必要的方法,就是之前一再说到的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指标进行任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我们写好任务清单以后还需要再对这个清单进行一次评估,按照“重要且紧急”,“紧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以及“不重要也不紧急”这四个优先级别来重新排序自己的任务清单,最终自己在执行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去做,并且,并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时间安排方面切不可以时间段来切割,而是以事情来划分这一天。也就是按照自己排列过优先级别的任务去投入时间,做完一个优先级的事情在投入到下一个优先级的事情当中去。此外,在一天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会感慨的发现,虽然这一天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有一些事情没有完成。这些未完成任务中有的是当日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我们不论,但往往还会有一些“重要”的事情,甚至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没有时间去处理,尤其难为的是这些事情当中有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英语叫做routine,比如说每天需要写公众号文章,这对于早上刚起床的我来说就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是假如到了晚上八九点钟这件事还没有做的话,那他就是一件“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了,而且极有可能当天完成不了。这是时间管理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纠结,那就是有限的时间和相对于这个时间来说超额的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特别地诀窍去化解这个矛盾,加班加点是正常事情。但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把困难多”作为座右铭的我来说,总还是要找一些相应措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调整任务清单的优先顺序,而调整的依据就是甄别哪些事情是可以推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合并起来做的。比如做一件事情,在行动之前先坐定,花一分钟时间思考自己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避免在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花费冤枉时间(比如称量之前先明确自己需要的东西,烧杯,药匙,称量纸,并且把放在一起的或者顺路可以带走的东西一次带走)。出了调整任务清单,对于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如说写公众号文章这事儿,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前“囤货”,保障“库存安全”,这样在自己时间紧迫或者才思不济的时候可以从“调库存”,这样也可以有效达成目标。从我自己的实际经验而言,这些都是防止时间碎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总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时间管理方法上首要的一个原则。同时,也要常常自省,警惕自己在时间管理中可能给自己挖好的陷阱。知道坑在哪里,才能绕开坑,或者把坑填上,这样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