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一部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听到道,就晓得道了,而且在修道的道路上非常的勤奋用功,能够不断地去领悟,去积累,去践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道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
就如禅宗的起源,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的起源,也是“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典故的来源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善的人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若说他修道,没修道的地方都没有他,若说他不修道,任何修道的地方,却都看得到他,半像修道的,半像入世的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善的人是缺乏道性的人,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的去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不仅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而且根本不相信有道的存在
不笑,不足以为道,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越是被嘲笑,越会显得道的高明,也就是说,越高明的东西,越难以讲清楚,越难以被接受,反而越低俗的东西,越容易讲清楚,越容易被接受
第二部分: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故建言有之,建言是指古人建立的格言,之是指代所列的格言,这些格言描述了道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的本质
明道若昧,昧是指阴暗,但不是完全的黑暗,真正的大明之道是有一点模糊,有一点不明,就如现在常说的黎明,如果引申到为人处事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之前,常会有一段很艰苦的路要走,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放弃,只有挺过这段艰苦的路程,才能收获成功
进道若退,在修道的道路上修为不断的精进,反而会觉得修为在倒退,就如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即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相信自己,只有克服这一阶段,才能使操作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夷道若纇,夷是指平坦,纇是指缺点,毛病,如开辟一条新的大道,像建造横贯公路,在未开辟以前会有种种困难
上德若谷,越是有品德的人越谦虚,其胸襟也越宽广,才能像山谷那样能包罗万象;大白若辱,有道之人,品德纯正,顺自然规律为人处事,可在下士的眼里却是虚伪的行为;广德若不足,广德是指广博宽大,真正有这样厚德的人,反而觉得自己不够广德,如佛家所讲的无量无边
建德若偷,偷是指奸巧,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行好事,不求人知,可旁人看起来,好像是使用了奸巧;质真若渝,一个东西本来是好的质地,但看起来好像是假的,所以世界上物质的东西,真与不真很难鉴定,真的东西,把它看成假的,假的东西,又把它看得非常宝贵,如佛家所说的众生颠倒
大方无隅,真正的大方是没有边界的,如虚空就没有方隅,也没有转角的地方,任何一面都是虚空;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时间就能造就,那得需要数十年的坚持,努力,积累才能造就;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反而不能听见,像宇宙自然的音声,非常的大,大得我们却听不见,所以觉得宇宙很宁静,只有入定的人可以听见
大象无形,大的现象是没有形象的,比如佛家讲法身,成了佛的人,另有一个身体,永远不生不死,叫做法身,法身是无相无形的;又比如说虚空,虚空无形,眼睛是看不到的,眼睛能看到的不是虚空,而是空间
第三部分: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隐无名,道的体是隐,是无名,是没有名相可见的,因此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因为它本身无名、无相、无形、无体,如果想要了解道,只有透过它的作用,透过它的现象,才可以看到这个道体,因为道体是透过相与用表达出来的
假使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只有通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