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整理的一篇读书笔记。
看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成朋友》,其中一章讲兴趣:
“兴趣真的重要吗?”
1.他们并不是对所做的事不感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
2.他真的对另外所说的事感兴趣吗?不见得,因为他还没触碰那件事,还没有好好去做,或许碰到挫折后他会说这也不是我的兴趣。
而后面说到这样一句话,与自己的想法有些出入,“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开始分析这句话,结合书中观点和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来说这个观点是对的:
人们花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成本把事情做好,成本不能白白浪费,做好了有成就感会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觉得这样还不错,自认自己适合,慢慢做得得心应手后自然发展成有兴趣,有兴趣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这说明了做好了才有兴趣;
或者说如果一开始有兴趣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自己最初想不到的困难,高估了这种兴趣,慢慢地自己做不来容易磨掉对兴趣的爱好,容易自我说服原来自己没有那么感兴趣,不然怎么会做不好呢,容易自我怀疑也更容易放弃,这就说明了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
而另一方面来说也不对:
一开始没有兴趣去做一件事情,仅仅是想把它做好,做好之后成就感有了,征服感有了,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既然这样也没有什么挑战了,这样想自然也不会发展成为兴趣,或是如果还有挑战继续做下去,也不代表就产生了兴趣,或许是找到新的挑战再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都说明了不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或者有了兴趣产生对事情强大的渴望和欲望,产生充足的热情和信心,壮志满怀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减对它的执着,努力去把它做好,凭着这种热情和热爱还有努力最后真的把它做好了,这说明了有兴趣才能做好。
这四种情况验证了心智力量的不同所带来做出的反应不同,从而做出的选择不同,说明了心智力量的重要性。
结论是兴不兴趣、做好不做好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没有确定评判,如果说普通的大多数是这种情况,或许另一大多数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这四种情况都不是特例也不是普遍,都有情况,可以单独处在,也可以交叉存在。
比如我写这段文字,最初没想把它写这么长,没想分析四种情况,一开始只考虑正反两种,在写到第二个观点时我发现还可以细分,正有正反两面,反也有正反两面,他们是主次矛盾和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发现这四种观点又体现了前面的观点,还可以产生新的结论新的观点,于是就写好了评价。
自我感觉还不错,感觉自己做好了这件评论文字的小事。进行反省,回想自己做好是不是出于兴趣,想写评论应该是一种习惯了,谈不上兴趣,最初只是想以这种方式记录下自己有感悟的话和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便收集资料以后好查阅,是锻炼是思考也是积累。而慢慢养成习惯,不这么做会不安,因为对自己的记性也没有那么自信,以及对灵感和感悟的珍惜,毕竟不同时候不同情况看的心态和认知不同,希望以这种方式见证自己的成长。
所以做好这件事无关兴趣与否,有关有利有用与否,这又是另一种做好事情的因素。但如果要与兴趣占上边,也是可以的,这种有利有用变成一种兴趣,于是想要做好,不辜负自己花的时间精力。所以再次证明,这些因素可以交叉存在,交叉影响。
又比如去串珠十字绣店,原本是做珠串珠帘手工线布花的生意,现在已经不做这个生意了,只做十字绣和表框。
和女老板拉话叙顾客情,“没有利润,也就没有兴趣了。生意难做,没有利润,同行都不做了,而且样品也都没有了,不知道做什么类型的珠。”
老板人很好,以前在这里学做花学做珠串,那时候她正放着《宫》《步步惊心》边看,问她你也看这个呢,她说看看这里面的珠帘,学学人家怎么做的。
我问她看得出吗,她说看多了就看得出,我对这个有兴趣,边看边学慢慢就能看懂了。
我想,几年前的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几年后的情况,因为没有利润没有谋生而失了兴趣,从而我们没有了店面可以去学习。
如果真的有兴趣还是可以学习的,网上很多学习教程,淘宝有材料出售,通过自学也可以做到。但这会不会使人又失了一次兴趣呢,这也说不定。
在学习上,也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兴趣与做好的问题。学习是个长期而见效慢的事情,要学好需要花费和投入很多时间精力,而这是很多人最不愿做的事。
慢慢地因为做不好所以连兴趣都失去了,很想做好很有兴趣却困难重重,太焦虑太贪心渴望短期成功,没有看到成效也不愿花时间于是就放弃了。
所以才会有很多“速成”产品生成并受到广大欢迎。带有“一个月学成”、“一个小时学成”这样字眼的文章、课程特别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其实都无关兴趣,最初是兴趣带动的没错,可是却不是因兴趣而有始有终。
那兴趣真的重要吗?
想了说了这么半天,然后我也晕了。
不管重不重要,有兴趣都是好的。就像“有梦想总是好的,万一实现了呢”,有兴趣总是好的,万一做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