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快二十年的教师,书写了快二十年的篇章,感动了快二十年的自己。
今天聆听了徐校长的讲课后,不仅回忆起自己初登讲台时,看到的一个个纯朴的孩子,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慢慢地体会到的却是一片片深情。
那时乡村学校条件并不好,冬天还要靠点那种长条炉子取暖,因为我家在市里,每天要坐通勤车去学校,所以即使在家走的很早,到校是也已经快到早自习的时候了。我接的是二年级,八九岁的孩子,第一天上班时,我很紧张,因为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根本就不会点炉子,更何况是那种我根本就没见过的炉子,一会到班级怎么办?找别的老师帮忙,还是自己硬着头皮点,我想了一路,可没有想到,当我推开门的那一刹那,热气扑面而来,抬头看,炉子里的火烧的旺旺的,孩子们做的笔直,一个看起来很文静的小姑娘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把水烧开了,你快喝点热水暖和暖和吧”,然后我知道了,炉子是他们点的,水是他们烧的,甚至点炉子的柴都是他们自己弄的,在我根本就没有布置任务的前提下,他们做了所有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我惊讶,市里的孩子八九岁会干什么?我感动,我还没有为他们做过任何事。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们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我觉得用任何文字来表达都是那么苍白。
乡村老师可敬,他们无欲无求的付出了太多。但当你注意到这些纯朴的乡村孩子时,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认知“太少太少”。而你需要给他们却“太多太多”。课堂之上,亦是如此。特别是课堂上教育的善意,是最不应该少的。在我的想法里,乡村课堂首要的善意就是破除“知识本位”。师生经历学校生活,要在意彼此的个人能力,“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陶行知先生的话放在今天,仍有意义。
时至今日,我的那第一批孩子虽然已经毕业好多年了,但往事却仍历历在目,我想对孩子们说,虽然在大家的追梦路上,老师不可能一直陪伴着你们,但老师会一直祝福你们,老师也希望你们一定要记得你们儿时的纯真,并且将这一份纯真保留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