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说: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意思是让蓬勃的生命力贯穿你所经历的时光,让生活的每一秒都充实无比,而不是让生命随着时光消逝而消逝。这是我目前状态的真实写照。
“赋予时光以生命”,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在里面,有一种积极的享受在里面,因为这一学年结束,我明显感觉到我的生命有了很多平时没有的幸福的感觉。
这种感觉,源自于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优势:
1.设计课堂的能力较强,新颖有趣,吸引学生参与;
2.善于给学生成长的平台,以人为本,坚持“学在前,教在后”的教育理念;
3.积极建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
4.善于写教学经验文章和教学随笔,能将实践的做法提升到一定的理论。
5.行动力较强,喜欢做一些小调研。
劣势:
1.缺乏专业的系统性的理论作课堂教学的支撑;
2.将教学反思与教学随笔上升到教学论文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对课堂数学本质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强化学习;
4.从教书匠的角色向学者型的教师转变需要一定的锤炼。
机会:
1.团队共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一些项目的学习和历练;
2.单班教学,更有精力参与研究;
3.输出平台较多,提升专业成长。
威胁:
1.学生个性丰富,需要更智慧的相处;
2.部分家长育人观和学校育人观相冲突,如何坚定自己的追求。
这种感觉,也源自于自己的实践。事情只有做出来,才叫事情。
有人说,要想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有人说,学习数学的程序包括数感、量感、形感和空间感。也有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回味本学年我所走的路,也正契合我由上模仿来的一个句子:做教师,始于数感,敬于量感,合于形感,久于空间感,终于质感。
一、始于数感,数据里的路径
本学年,要用数据来说话的话,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一次。
(一)阅读:虽然现在不能以阅读数目多少来论英雄,但必要的阅读还是应该有的,以下记录的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
1.啃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玩游戏,学数学》(二下、三上、总册)共4本,当然是因为加入新网师才有这样的学习动力。
2.精读:《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儿童的人格教育》《跟蔡元培学当校长》《大教学论》《向华为学习》《学校课程建设》《反常识》共7本。
3.选择性阅读或重读:《精彩观念的诞生》《剑桥科学学习手册》《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共3本。
(二)微课制作:六下独立制做3节,指导制作3节,包括配套的预习单。
(三)编制教学参考:这些事都是在团队引领下独立做出来的。
1.学力单+学力单使用说明+课件:五上和五下共16课时,目前在等待出版中。
2.教案+课件:五上和五下共16课时,发布在小对勾教育圈网站。
(四)码字:写作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一日不写,百事无味。
1.课程打卡:两门课程均坚持每天打卡147天+136天,每次均在600字以上,累计约17万字。
2.课程作业:9次+6次,累计约6万字。15次作业,9次优秀(每次10人左右的作业评为优秀)。
3.坚持日更1000字:已经坚持了646天,偶尔用课程打卡的文字,大部分是另写文。目前简书已经累积90万余字。
4.专属文:主题征文比赛、课题研究、微讲座等共计5篇,约2万字。
5.文章发表:3篇,均发表在《今日教育》上。目前需要向学科类的发力。
(五)其他:上课节次,网络听课,每天日行8000步等等,都是可以用数据来量化的,这是日常,就不一一列举。
数据,能够表明一些成长路径,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人不能光躺在一堆数据上说话。
二、敬于量感,课堂中观照。
数学上说: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而我要说:一位老师对课堂的认知,包括对知识的深浅、学生思维的快慢、课堂跌宕起伏的感知和各种体认,才是最应该具备的量感,在这些量感里,通过各种体认观照自己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关注学生表征
重视学生的前经验,就需要关注学生的表征形成,关注学生的经验迁移。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有意识去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案例1】从正比例到反比例的路(略)
(二)让实践活动落地
被宋亚男老师践行的数学课堂吸引,他们的数学课堂总能出彩,总能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那是因为课堂是开放的,是立体的,是动起来的。特别是本学期复课后,本期的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做了两次,一次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与体积的关系;一次是制作校园平面图。制作校园平面图,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此项任务,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孩子的特点。
【案例2】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一定时圆柱体积的大小变化趋势(略)。
(三)知识树、脑图秀
仍然是从宋老师那里得来的启发,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个整体化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辨能力。
1.知识树的制作
六下的新知识中,关于对比例的认知,是比较适合做“比例树”的。
【案例3】比例树(略)
2.知识脑图
制作脑图之前,是需要铺垫的,尤其是较为缺乏经验的孩子。
【案例4】复习导图(略)
当然,仅有上述操作,显然是不够的。影响课堂的各种因素,都需要去掌握,去理解,以此观照师与生的成长。
于我而言,还需要在这些“量感”里形成自己的风格,沉淀自己的教学。
三、合于形感,个体里欣赏
任何事物都是有形的,但这个形却有很大的差别。作为老师而言,需要对你班里的学生有尊重意识,有善待意识,有成就意识,你就不会想着将之全部培养成你喜欢的三角形或圆形。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老师应该坚守的职业本分。
所以,我的笔触,我的思考,更多都是朝向我的学生,用欣赏的视角,用鼓励的成分,让他成为他自己。
这学年,自己个自己出了一道题目:给班里的44位孩子,每位孩子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这要求我对班里的44位孩子有全方位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不空洞且不失偏颇。
这是一个难题,充满了挑战。为了能写出他们,我用心收集素材,制造机会和他们交流:写分享本、课间观察、一对一聊天、互动问答等,720°无死角欣赏他们每一位孩子。
这也是一个趣题,和孩子们打交道,充满了快乐和惊喜。家长的反馈也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唯有爱与欣赏,才能让孩子爱这个世界。
我收获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越来越喜欢这份职业。
四、久于空间感,协作中成长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安放他的肉体和灵魂。要想在这个空间里收获更多的幸福,那就需要有团队协作能力。
(一)带领共同体
1.桐下读吧是一个读书共同体,目前有成员20人,刚过完6周岁生日。生日会上,做了一次20分钟的读书和写作分享。平时的活动,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需要花心思打理和带领,思考更多的是我有什么智慧可以分享,我有什么做法可以借鉴,不遗余力地带领,也会想着培养新人来接班,这样才会走得更远。
2.桐下写吧是一个写作共同体,每期人数不定。本学年共开展了四活动,一次挑战21天,三次挑战7天的写作活动,有改革的地方,不过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
(二)参与团队协作
1.团队执行者:本期,区上举行了数学教师技能大赛,每所学校选派人成为一个团队。我的任务负责文稿的最后打磨,包括文稿的题目和框架。
这样的活动需要我全程参与,到最后才发力。好在,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初试和复试中都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2.团队支持者:数学组网络研修活动后,安排老师们撰写案例或论文,进行评比,最后由我给老师们做一个微讲座。我欣然接受,尽心准备,结合此次论文写作情况,厘清了一些认知。我的文章是一等奖的第一名,而且微讲座也收到好评。
3.向外发光:本学年里共计外出做讲座两次,校内讲座3次(针对外校教师)。即使有了经验之谈,都是在团队的引领下获得。
五、终于质感,时光有生命
综上,我想用这个公式来表达我的收获:
一定的数感+多元的量感+个性的形感+协作的空间感=丰富的质感
这样的时光,是有生命的。这样的生命旅程,一定是有质感的。
因为事情做多了,就不再害怕做事了;因为思考多了,就不再惧怕思考了;因为书读得多了,就不再恐于被怼了;因为写的字多了,就不再担忧写作了;因为课上多了,就不再担心上课了;因为认识的学生多了,就不再惧于和学生打交道了……
李镇西说:对教育的态度有三种,把教育当饭碗,把教育当事业,把教育当宗教。现实世界里,把教育当宗教的当属那位“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她说现在的样子是“用命换来的”,非常崇高非常伟大。我在深深敬佩的同时,也只能去践行“把教育当事业”这句话,但这不妨碍我赋予时光以生命。
未来的时光,还需要更加智慧和专一的态度做教育教学,与同事和学生真诚相处,向内生长,不断学习,释放出生命的活力与多彩。
因为,时光总是要有生命,才会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