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写作,每个人都有许多想法。
自己为什么想写呢?
首先觉得作家的身份很酷,无限风光吧?因为我眼里的作家代表才华。比如金庸琼瑶张爱玲,比如余华路遥严歌苓,比如韩寒刘慈欣郝景芳,比如海明威福楼拜马尔克斯……他们头顶的光环,是吧,炫酷得无法形容。后来才了解人生的黑幽默:越是向往,越是代表自己的匮乏。
其次希望思想能被人看见,找到懂自己的知音吗?人越长大,朋友越少,越孤独。灵魂常常游离生活之外,听说作家有时可以通过作品找到知音,是不是很神奇?
还有口头沟通有障碍,口语交流太low呢?自小就沉默寡言的习惯,注定了口语的笨拙。写作比说话流利多了,也舒畅多了。
还是不经意的一次投稿受到肯定呢?曾经在疲于奔命的生活间隙,憋出篇文章,居然在报纸上发表了。异于平常的快乐如此特别,如此珍贵,幸福的感受持续了很久很久。
还是想死了留份遗嘱而已?人生常有意外发生,自己竟然在每天都经过的路上摔断了腿,在治疗出院后得知,差不多同时摔跤的同伴竟然当场死亡了!心里一阵后怕,不是怕死,是死亡之前还有好多事没来得及做,很多话没来得及说。
大概就是这件事的刺激吧,加上些其它原因吧,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就不知道,管它,写了再说!
写写写,写出来了!
写出来了就明白了!
看自己写了个啥!
写了母亲,写了故乡,写了儿时的那个小伙伴,知道自己想家了,那就回去一趟呗!
回不去?
那就打电话回去,然后去做一道家乡的菜。然后再坐下来仔细写,写母亲,写家乡,写家乡的美食,家乡的风景,儿时的伙伴,求学的校园……一直写到自己写不动为止。
又一天,无意中某个念头又跳出来,久久挥之不去,就再写下来。
一天上午看儿子借来的《鼹鼠的月亮河》。真的蛮感人的。第一遍我又是直奔内容,一口气看完。
然后才按照老师的方法读第二遍,作者是王一梅,江苏省作家。她的作品被收人教材,翻译成欧美多国文字。忍不住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
后来就成习惯了,离不开它了。每天起床写,迎来新的一天,在临睡前写一点,送走过去的一天。在养伤的日子里不停地写着,打发着孤独,陪伴着光影,安抚着恐惧……握着笔就安稳,写着字就舒坦。
也有写累的时候,就会在各个房间走走逛逛,或者在门前小院里站会儿,望望远山和天空,要不就看看书,听听音乐。
只是没想到在逛房间的时候,眺望的时候,听音乐的时候,居然也会想到要写的东西,于是又忍不住写下这些。
这样很容易积累基础文字。这样写下来,一看字数自己都吓一跳。
先不想着整理,任他一边去。在不断写的过程里,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