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中有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学试验——棉花糖测试:
2 0世纪 6 0年代末 ,斯坦福心理学家沃特 ·米歇尔 ( W a l t e r M i s c h e l )让一群 4岁的孩子作出选择 ,是现在就要 1份零食 ,还是 1 5分钟后要 2份零食 。解释完选择内容之后 ,实验人员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 ,屋子里有 2份零食和 1个铃铛 。如果孩子可以等到研究人员回来 ,他可以得到 2份零食 。但如果他等不及 ,他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摇铃 ,然后立刻吃掉 1份零食 。
大多数 4岁的孩子做的 ,正是我们现在认为最没效果的延迟满足感的方法 。他们会盯着奖励看 ,想象它的滋味 。这些孩子才过几秒钟就坚持不住了 。而那些成功的孩子大多不会盯着奖励的承诺 。
仅仅看到上述内容,你可能觉得自不自律也没什么,但是棉花糖测试的后续故事,就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驻足观望:
在 “棉花糖测试 ”中 ,一个 4岁的孩子能等待多久 ,预示了 1 0年后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能否取得成功 。等待时间最长的孩子更受人欢迎 ,学习成绩最好 ,也很擅长处理压力 。他们的高考成绩更好 ,在测试前额皮质功能的神经心理学实验中表现得也更好 。
当然,从整体来看,这些更自律的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也更高。
所以,自律绝对是能影响人一生的品质。而且,谁不想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呢?但这种品质的形成,却与我们的经历息息相关。过去当然难以改变,但看看未来,必须得做点什么,对吧?
看看实验中的孩子们就知道了:盯着棉花糖的,往往很快缴械投降;成功的孩子们,大都不会盯着棉花糖。这和旺旺的广告挺像——再看我就吃了你!
也就是说,这项简单却必知必会的技能,就是“转移注意力”。没错,又是一个看起来极其平常的概念。稍加思考,就能发现这其实是一项广为流传和使用的技能,比如很多人遇事提醒自己莫慌的口头禅,比如很多人在分心时不断提醒自己专注,比如《自控力》中反复提到的“取消许可,牢记理由”,比如冥想这项持续锻炼专注能力的健康活动——其实也在锻炼转移注意力的能力……
转移注意力为什么有效?因为只有投入注意力的东西,对我们而言才显得是有存在感的。而投入越多注意力的东西,其存在感就越强。极端情况就是投入极多的注意力,就会让人忘却红尘滚滚——进入所谓的“心流”了。
可以想象,当一个诱惑出现,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诱惑上,能忍住不偷食禁果么?或许可以,但一定很难,很难很难,否则亚当和夏娃干嘛忍不住呢?
还好,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转移注意力就非常有效。既然看着旺旺会忍不住要喝,那就干脆眼不见为净。听起来真是够简单的。
当然,知道了这样的技能,就一定要全面铺陈开来,随处应用。比如不够自律了,就多想想自律所能创造的未来:比如痛苦了,就多想想开心的事,多想想痛苦的积极面;比如紧张了,就专注于事情本身,少关注自己的表现;比如交流时,就多关注对方;比如想要抱怨了,就多看看值得高兴的地方……
这必知必会的转移注意力,必须要操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