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和女儿在途中听各种《资治通鉴》的解读版,每次听总是要从头开始,因此对于《资治通鉴》的开头那一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已是相当熟悉。于是,在不久前,女儿问我,我们为什么每次都是从听这一句开始,那么在这一句之前就没有我们中国人的事情了吗?
当然不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前有春秋、有夏商、有三皇五帝,甚至还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那《资治通鉴》为什么单单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讲起呢?女儿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不过这个问题司马光在开篇这句话之后“臣光曰”中就已经回答了。全部《资治通鉴》中共有119处“臣光曰”,其中开篇讲述了一句话的史料之后就马上跟了1200余字的“臣光曰”评论,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这本《资治通鉴》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讲起,其中尤以评论的第一段为主旨: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不过,女儿可不管这些评论,还是不依不饶地问,那《资治通鉴》之前的故事有没有书呢?回答是当然有,还不少,如据说是孔子编著的《春秋》就是讲得《资治通鉴》之前的故事,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大段内容讲述的是《资治通鉴》之前的事情。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在《资治通鉴》294卷编撰完成之后,同样是北宋年间人物的刘恕完成了《通鉴前纪》,也叫《通鉴外纪》,共10卷,“采太古(伏羲)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正好与《资治通鉴》完美衔接起来了。
刘恕编写这部《通鉴前(外)纪》,有一项特别的优势,即刘恕是参加过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篡,负责南北朝和五代史部分。正是在编篡《资治通鉴》、收集史料之余,刘恕打算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将战国之前的史事编修成《通鉴前(外)纪》。也正是因此,才会在题目中标注为“《资治通鉴》之后也是‘之前’的故事”,意为在《资治通鉴》这一形式完成之后的编修《资治通鉴》内容之前的故事。
那我们什么时候听听这些故事吧!女儿显然对早期的中国历史更感兴趣,因为那段时期的历史可能更加接近于神话吧。在之前,她听完了《封神演义》、看完了袁珂老师的《中国古代神话》以及诸多青少年版的中国神话故事,因此她对那些上古的历史更有亲近感。
那我们有机会就从讲上古历史的《通鉴前(外)纪》讲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