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范雨素火了!
范雨素是谁?
一个来自湖北襄阳的44岁育儿嫂,因为一片爆文《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间刷遍朋友圈,连人民日报都刊登关于她的评论文章《感谢那些心怀文学的人》,可见其火爆程度。
现在,各大媒体围追堵截,把本来就有“社交恐惧症”的范雨素吓得躲进了深山古庙。一时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大媒体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而范雨素一个“靠苦力吃饭”的打工嫂却无法出来工作。
范雨素的文章写得好吗?
如果单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我们只能说这篇文章缺点太多了:整篇文章看下去,你就感觉像一个农村大姐在和你唠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文笔不够优美,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也不够简略,甚至她可能连标题党都不知道吧——谁知道范雨素是谁?
可是她就是火了。
看完范雨素的文章,说实话我很喜欢。命运对她很不公平,生活也似乎把所有的苦难都压在了她的肩头,然而她没有委屈,没有抱怨,她一边在生活里笨拙地挣着她的六便士,一边还不忘在泥沼里仰望她的月亮。
开篇就是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是的,生在湖北襄阳农村,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是一个影子,母亲是带着5个娃子的农村妇女。
少年时代按着知青小说教的72计,逃票去流浪,上垃圾桶里去找吃的,回来已坏了女孩家的清白名誉。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丈夫酗酒、家暴,她只能撇下年幼的女儿做“北漂”。人“手脚不利索,笨”,端个盘子上个菜也能摔一跤。
半夜抱着雇主家的孩子,想到自己年幼的女儿此刻在哪里,那种心酸,怕只有一个母亲才能体会。
……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难妇女。
然而范雨素不是一个怨妇。她没有羡慕嫉妒恨,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她活在属于她的世界里,虽然清苦,却自得其乐。
身囿社会底层,她却有着自由的灵魂。从少年时代就读各种各样的书,“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的太少了。”用知青文学里学到的72个伎俩逃票到海南岛,躺在树下吃木瓜,喝椰汁。
肩上担负苦难,她却有着自己的快乐。哪怕一顿饭只啃2个红薯,她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写随笔,写长篇纪实,参加朗诵,在皮村工人小组上课。人家京郊的土豪炫富为乐,他们不炫富,他们皮村炫狗。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她对各种社会现象却有着自己的深度理解。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农村妇女进程打工问题,乡下“一亩地,二万二就被买断”问题,她都有着自己的思考。
而最让我触动的,是她的女雇主——一个财富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男人的如夫人。她会在半夜画好精致的妆容,如宫斗句里的娘娘那般,在偌大的豪宅里等待。伏地求食,没有尊严。她让范雨素恍惚——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
有人说,范雨素之所以会火,是因为她像罗尔一样,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弱者(其实,罗尔是没法和她比的,他不配)。
是的,人性总是如此,在同情弱者的时候,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同程度的优越感——最起码我比你强一点。
然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范雨素是弱者吗?
从身份、地位、金钱等世俗方面来说,她是一个弱者,可是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她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命运的不幸,她用幽默和努力享受着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确幸。她虽没有美衣华服,轻裘豪车,可是她不伏地求食,她有自己的尊严和高贵的灵魂。她温暖而善良,时时把母亲给予她的爱传递给需要的人,拥抱每一个更需要爱的人。
最最重要的是,她虽身处底层,可是她传达出的,却是满满地正能量。她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可以如她一样,一边挣着满地的六便士,一边还不忘在满地泥泞里仰望属于你的月亮。
无戒21天训练营15天,72号雨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