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起一个经济学概念,他二话不说得对我“盖棺定论”,这让人有些不舒服。放到以前,肯定要与他好好争辩,最近实在太忙,与其争辩不如做更有意义的事。事后,我抛开个人情绪的部分,把这件事又深入想了想。这种方式讨论问题确实容易让一方起情绪,但冷静下来,其实没必要,因为评价你的人(他当然有这个权利)并不是某方面的权威。如果是权威人士,比如红学专家,他说我不懂《红楼梦》,我自然是承认的,不敢反驳的。但是,同是一般的票友,这样的评价,我就没必要当真了。这么一想,也没什么好不开心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人还是要有重要的事做。闲着,就会把精力浪费在其实非常没必要的事上。
把这个话题再进一步细想下去。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它更为隐蔽,让人们容易犯错。特别是发生在细分领域上。比如向传统金融领域的大牛求教某新兴的投资领域如何。他是传统金融行业的大牛,可在新兴的细分领域他可能也只是一窍不通的小白。他可能给出的答复,风险太高。从他的视角也谈不上大错,对大多数人可能也是适用的。但是,这也会曾为一个新人进入一个新兴领域的绊脚石了。如果,我们向这个新兴领域的大牛求教,可能会得出更为靠谱的答案。这种差别是非常隐蔽的,我们稍不留神就会犯下的错误。
情绪是一时的,理性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思考,甚至可以知道我们后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