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只写到元旦假期回到家后被表哥一家招待的丰盛大餐,但其实后面才是重头戏,那就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参加婚礼。
作为一个旁观者加见证人,这次想说说表哥的婚礼,想记录下婚礼前那些细细碎碎的婚俗。
要说起潮汕人的传统婚礼讲究,那可是一箩筐,从提亲、合婚、定亲、行聘到请期,这一整个过程下来要好几天,如果在这讲,恐怕讲一夜都讲不完,而且作为旁观者,很多东西没有亲身经历过,也怕说得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只截取自己所见所闻,来做一些细节的小说明。
刚到大姑家里,就看到摆得井然有序的三样祭品,分别是三牲(猪肉、鸡肉、鱼肉)和当地的白包子。
所谓三牲,指的是猪肉、鸡肉、鱼肉,潮汕人相信,用食物的丰饶,最能表达对神明的尊重、敬畏和酬谢(此处大姑准备了两盘三牲,一盘用红鸡蛋代替鸡肉)。而用于婚俗的祭品,都要在祭品上"点红",用特有的可食用的红颜料,为每样祭品都增添一抹红色,寓意吉祥如意。
另一个值得一谈的点,是旁边那盏漆着"囍"字的小煤灯,别看它普普通通,以为只是祭祀时候的常见用品,在这里,它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灯"字在潮汕话里和"丁"同音,所以这盏平淡无奇的小煤油灯,寓意的可是新娘子帮助男方家里添丁的意思。
做完这些工作,相当于把家里的神明好好招待了一下,但是这还没完,潮汕人是个宗族观念特别强的群体,结婚这么一件大事,必须带上满满当当的传统的食物,到祠堂走一走,去祭拜祖上,去告知乡亲,大意是,感谢祖上的保佑,让子女能够顺顺利利找到伴侣,也希望祖上在未来保佑家族幸福安康。
为了准备这些祭品,大姑需要提前三四天就开始忙活,而这其中,当然要数传统食物"粿"最为费心费力。
无论是"红桃粿"还是"鼠壳粿"(也称黑粿),作为一种传统食物,每家每户做的粿味道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是需要一个个潮汕母亲不厌其烦地亲手捏制。
从食材的提早准备到蒸煮上桌精心摆盘。大姑对于繁琐的潮汕婚俗认真遵守着,她指挥着表哥邀请亲朋好友,然后自己去做一切繁琐的婚俗规定的事情,她笑容满面,好像整个结婚筹备过程是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我记得我刚到她家,带着相机走向她准备好的祭品食物想拍照的时候,她急忙拦住我"蓉啊,这个不能吃,要拿去拜神,饿了想吃东西我这边拿其他东西给你。"看着她这么紧张的反应,我突然觉得很好笑,说,"大姑,我只是想去拍照片……"从这件事情,可见大姑对于这些事情的重视程度,像一个执拗的母亲,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儿女。
作为一个旁观者,所看到的婚俗其实很细碎很局限,但是从我看到的这细碎的婚俗里,无不透露出一个传统贤惠的潮汕母亲对于儿子的母爱以及对其婚姻的真挚美好祝福。
然后我不禁想到,其实潮汕婚俗的出现,会不会只是因为一个潮汕母亲想在儿子结婚时,表达对儿子的爱的独特方式呢?因为整个婚礼过程,最忙的不是新人,而是母亲,整个婚礼筹备过程,最开心的好像也不是表哥,而是我这位忙来忙去的可爱的大姑。哈哈,为我这个奇特的想法,我要为自己点个赞。
接下来一篇想写一下婚礼当天的事情,希望有人喜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