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一架国航的飞机。
金卡、白金卡、终身白金卡的乘客占比已经要过半了。看机上服务,座椅上贴着热(谄)情(媚)的笑脸。一二三张笑脸,分别针对三个级别的来提供。
在如此多高级别会员的笼罩下,银卡已经是小透明,没什么特权了。
图片
不光是国航,几个同类航司的会员体系,
估计都已经陷入了“通胀危机”。
是“甜蜜的负担”吗?航司肯定不会这样定义。
这些会员,可是实实在在的公司资产,
是要牢牢把住的重要私域。
航司一定是成天在琢磨着:
高端会员的忠诚度要怎么持续?
普通会员的体验是否被稀释了?
如何平衡新老客户的需求?
怎么提供更多特权体验?
...
“尊贵”成了常态,可不是什么吸引人的好事。
尊贵就是特权,你都拉平了,就不特别了。
人们就会远离你了。
南航和东航最近也都调整了会员体系,把里程累积挂钩消费金额,而不只是飞行频次了,为的就是筛选出更高价值的客群,继续为他们更好地提供增值服务。
服务就是个体验,会有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高级别卡用户如果无法感受到差异化服务(如专属问候、定制化餐饮...),忠诚度可能也就会下降。
航司想办法,比如通过“My ID”这样的专属身份标识和特权(如:驾驶舱体验)来强化高净值用户的尊贵感。
某航司高管就说过:“我们不是在卖机票,而是在卖时间特权和身份认同。”
航司的会员体系,本质就是私域流量的核心载体。
这是一场流量的争夺和保卫战。
人永远会为“特权感”买单,这个是刚需。
航空公司也知道金卡用户要的不是贵宾厅的咖啡和红酒,而是空姐半蹲下来对着你说“张总,这边请”“张总,我们给你准备的...”,“张总...”的专属感。普通会员要的也不是行李额,是“随机升舱”的逆袭快感。
这么一想,做个人品牌的产品设计体系,也是同理。
免费社群相当于经济舱:
发些小资料、入门级的产品,但核心干货会锁在付费区。
训练营相当于超级经济舱:
有课程交付,有助教督促,有更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私教服务是头等舱:
有1v1定制方案、线下闭门会,就和航司给白金卡客户安排的模拟机驾驶体验一样,玩的就是“别人没有我有”的优越感。
层层升级体系也是一样:
免费群500人,活跃的不到50。
之后,愿意花XXX进训练营的,续费率可能会高达70%。只要你在不断成长,持续提供大家需要的价值,那么大概率大家是会继续追随的。能进到私教的,肯定是对你有更对多需求,和你能提供更大价值的。
所以,个人做品牌,“按消费定级”对待会员,是很正常的策略。就和航司一样,会员的银卡(签到打卡送资料)→ 金卡(作业批改+直播答疑)→ 黑钻卡(年度人脉地图+老板夜话),层层递进。
航空公司的会员也好,个人品牌的私域也好,
如果能从“交易关系”升级到“情感依赖”。
就能赢得一颗颗追随的心。
某航给白金卡用户寄送《年度飞行轨迹报告》,
会标注上“绕地球飞过2圈”“最常奔赴的城市是上海”。这种数据叙事,让冷冰冰的里程变成了人生故事,过半的接收者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这个报告。
更特殊的还有危机时刻的专属救援服务
阿联酋航空黑钻卡用户的“全球紧急救援”服务,会涵盖护照丢失协助、医疗转运等,相当于给用户戴上“高空安全绳”。调查显示,体验过该服务的用户续费率提升37%。
个人品牌的终极战场,是成为用户的“人生航司”
个人品牌玩家应该懂得:
真正的铁粉追随的从来不是知识,而是你赋予他们的“圈层通行证”。航司让白金卡用户在全球贵宾厅找到同类,你的私域社群也该成为某种“身份标识”。
你的社群里,高手云集,他们也会成为彼此强大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
最终,如果你能够做成那种,让用户为你的年度私教付费时,买的不是课程表上的干货,而是“成为你圈层一员”的隐秘骄傲时,那就很有粘性了。
所谓的高价追随,是人们向理想自我投递的情书。
你就是按上邮戳的那个印章!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