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中秋双假期即将结束,今天又回到了学校,开始新一轮的大四生活。这次在回家的大巴车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回家的路上,与我同车的有几位是看上去五六十岁的阿姨,她们看上去互相认识。一开始我沉浸于手机,而她们在我背后一直兴致高涨的谈论着。我很好奇,于是关上手机(其实一部分原因是看手机看累了,有点晕车,想趁此休息一下我视力堪忧的眼睛),静静地听这几位阿姨的谈话。
从她们的谈话中我得知:
她们的老家是三个不同的村庄,原本彼此间不认识,但由于乡村社会原本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互相一问,发现竟然三人存在某种联系;’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们给儿子在城市买了房,让其在城市定了居、安了家,而她们进城的唯一目的就是看孩子。
她们的城镇生活大体是这样的(从她们的自我描述中我大体得到了这些信息):
她们的儿子儿媳都在城里工作,有了孩子但两人无法照顾,所以需要她们进城照顾孙子(孙女)。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加之住房空间的不足,使得只能让夫妻两个人中的一个进城照顾孙子(孙女),通常情况下,是老母亲进城,而老父亲独自一人留守在家,照看着家里的农活。
她们每个周都要乡村,城市两个地方来回跑。周末,儿子儿媳不上班的时候,她们就会坐上大巴车,返回老家。为家里的老伴做上一周的口粮,放在冰箱;有时到了农忙,回家帮老伴儿做一些农活;等到周天的时候,就要大包小包,将周末做的馒头,或者家里的绿色蔬菜、植物油等带回城里的儿子家。一年到头,一直循环往复。
其实,对于这样的对话,我已经听到不止一次,我觉得这已经成为农村50后、60后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生活状态。这一批人一辈子都在忙碌,年轻时正好赶上中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拼命赚钱只为了能在城市为儿子买一幢房子,这在当时是一种潮流。不管有钱没钱,打破头也要买房子,即使每月要支付高额的房贷。
好不容易熬到了老年,原本应该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生活,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们有了孙子、孙女,而儿子儿媳的城市生活压力依然巨大,尤其是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因此已经五六十岁的他们仍然要继续工作,以求减轻孩子的负担,甚至是补贴孩子在城市生活的费用。
我觉得这一代的乡村人过得真的很累,生活的压力一直在鞭策着他们往前赶,一刻也不敢停息。老话儿说“老来伴”,都60多岁的人了,为了看孙子还要夫妻分离,这真的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孙子不能不管,而另一方面,确实没有条件将两位老人同时接到城市生活。即使是老母亲到城里照看孩子,那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不需要他人照看时,这一批人的去处在哪?我想还是要回到乡村吧,到那时他们应该会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吧。
记于2017年10月8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