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妈妈的第68篇原创
18岁,707分,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
她是谁?河北衡水枣强县的王心仪,出身寒门,家境贫困。
最近因为她的一篇文章《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反响,于是各大公号争相报道,正反论证,可谓是激烈又精彩。
于是,我打开浏览器查看了她的资料以及她的文章内容。
朴实又真实的文字,深深地触动着我,家庭的困境和父母的坚韧,让这位姑娘勇敢又独立,最终获得如此丰厚的收获,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直接影响前半生的发展,后半生就靠孩子的改变和社会的养分去转变曾经根深蒂固的家庭影响。
我出身也是农村,亲身体验过她文中描述的农家生活。
不到10岁的年级开始独立生活,寄宿制学习,每周回一趟家,往返路程2小时,伙食一个菜(盐菜/泡萝卜/干豇豆/腌土豆丝)重复来重复去,反正有效期至少要保持一周不坏,没有加餐,汤就是白水,甚至冷水泡饭也不在话下。
没有零花钱,但我的母亲提供给我和哥哥够用的吃和穿,不图质量,只要管饱暖和就好,为了让我们上学,卖鸡鸭蛋,甚至贷款,总之不放弃,拼尽全力;
14岁以前,会尽全力帮母亲分担活儿,收麦子、割油菜、挖地、插秧、掰玉米、手工锄草、放牛、喂鸡、煮猪食、喂猪……反正农村该做的农活,都涉足了,并做得相当溜。一个女人在家,肯定不容易啊,自小我和哥哥就很懂事,并在我妈的精神力影响下,形成了独立、不依赖的性格。
虽然那时穷出了新高度,但我内心特别富足,因为我妈没有让我成为“留守儿童”,我得到了她100%的母爱和教育。
直到后来读书到工作,一路经历了很多波折与坎坷,但都能坚强的度过,不矫情;现在的种种并未大富大贵,甚至还有生活开的各种玩笑,包括自己不理智的选择,没所谓,谁都在经历,只不过剧本不一样罢了。
就如心仪所说: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是的,感谢我的家庭教育,才让自己有如此坚韧的精神和渴望并为之努力的未来。
聊完我,继续聊另外2个故事。
同村的他
我们同村的人,按辈分,是同族亲戚,爷爷奶奶辈,那会儿他们家和我们家一样的穷,直接达到揭不开锅的程度,有一对儿女,后来由于实在没钱供给读书,懂事的姐姐主动辍学帮衬家里,提供机会给弟弟认真读书,他是家里的希望,更是未来。
他真的很努力,并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为了筹集学费,父母把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后来就到各户邻居家去借,东拼西凑,算是解决了第一期的学费问题,老两口在家几乎很少吃肉,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自己穿的衣服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他知道贫穷的滋味,所以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第二年拿到一笔丰厚的奖学金,自此便很少问家里要钱,生活终于开始好起来。
毕业后顺利被内推至一家500强公司实习,并开始帮家里还债,3年时间,还清几十万的外债和贷款。
2年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在二线城市全款购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把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城里享福,并娶妻生子。
再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已经筹备上市阶段,三居室留给了父母,自己又购置了一套别墅,要了二胎,现在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他是我们村的标杆和榜样,人人皆知他们的故事,现在父母精气神好得很,不再是农村朴实的装扮,开始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我所知道的是,他的父母打小也未强行给他施压,只是默默无闻的种地、干活儿,并偶尔告诉他,孩子,你的未来千万不要和我们一样,要认真读书,不用考虑钱的事,有我们。
他是运气使然吗?NO,这不是偶然和巧合性的成功,而是家庭对他的影响和灵魂的叩问,促使他明确方向,立志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同地域的他
他也同样来自农村,和我们一样,自小家庭并不富裕,也足够贫困,兄妹4人,他作为老大也是男孩,可能他的父母有留存重男轻女的思考,所以不言而喻,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当然不是特别严重的那一类,至少有一点,男孩子要的东西,父母必定尽全力满足,而女孩子们要的东西,就得打一个折扣了。
小时候哪看得出差别,时间真是个好东西啊,十几年过去了,老大如愿考取了大学,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供给他读书,有求必应,几个女儿,有的就随便读了个职中就罢了,反正没有哥哥的优待,要买什么立马就寄钱的爽快。
但妹妹们因为比哥哥出身社会早,待到哥哥毕业时,他们早已赶超了他一大截,阅历薪水,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学识和文凭。
但这些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姑娘们用自己赚的钱继续读书深造,最终都如愿拿到了学历,那老大的经历呢?
毕业后并未清晰自己该干嘛,辗转了几个城市换了几份工作,最长只是做了8个月时间,后来父母看儿子的情况,就干脆劝说先结婚生子,可能他是有理想的,还是想多试试。
情况并未改善多少,开始眼高手低,总觉得公司不行、员工不行,反正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就这样一年换3份工作,自己温饱都成问题。再后来他父母出钱帮他买了房,并不间断支持还贷。
可能是习惯依赖,认为凡事都有父母帮衬,他便丢失了自己,缺钱就找父母,买大件物品没钱也是找父母,总之只要缺钱就伸手问父母拿。
即便结婚了,仍旧保持着这种心态和性格,不够担当,也不够勇敢,甚至会对父母言听计从,怕去得罪二老,不仅如此,还有帮衬他的兄弟姐们,他彻底丢失了自己。
其实他只要勇敢踏出那一步,又有谁能干涉甚至说去主宰他的生活呢?踏实工作,努力赚钱,不依赖家人,就是最大的硬气,可他并未做到这一点,蝴蝶效应,跟随他的女人也无辜波及,心理疲惫,甚至怀疑他的家庭结构。
他的问题,很明显了,但其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父母并未正面引导和良性支援,遇到问题和困难无论大小,或者说他自己本可以稍微一努力就能解决的,但父母却选择的是立马出以援手,有了第一次,就有接下来的无数次,不仅父母帮衬,甚至其他姊妹一起来帮助,长此以往,肯定愿意去享受这种“不劳而获”的快感,
有困难一家人齐心协力是必须的,但无论大小问题都帮儿子考虑,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再是小问题了。如果一直恶性循环,谁更受伤和受累啊?当然他也许会改变,会成长,只是这个阶段什么时候到来,没人知道,也许很快,也许……。
通过心仪的故事,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现如今我也当娘了,如何学好这一门课程,和孩子爹还要一起努力,尽力成为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