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效用的衡量

自边际革命后,价值理论逐渐被价格理论所替代。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商品交换的完成依赖于交换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是说,消费者购买或拥有的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意为商品所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所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只要商品的边际效用使人满意,商品交换总能在一定价格下完成。能够知道商品的价格,对于商品交换双方来说就足够了。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或许只消耗较小的生产成本,却不妨碍于其而言有着较大的效用。在理论上,商品的价值或许存在不等,只要是双方出于自愿,交换在行动上仍是可行的,并且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地存在着。“效用”相比于“价值”,更具有人情味儿,无疑更凸显出人在商品交换中的主体性地位。

诚然,西方经济学吸收了边际思想使得理论对经济现象更富有解释力。但不能以此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效用”的难处在于计算。我们甚至不知道一单位的“效用”代表了多大的量。“效用”代表着人们从商品上获得的满足感,不同的商品带来的满足感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也无法比较。我们也许可以忽略这种差别,对商品的效用进行赋值或排序,但这无论如何都谈不上科学。相较于“效用”,“价值”通过“必要劳动时间”,将不同的商品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商品交换的背后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交换。尽管在商品交换时价值表现为价格,却是那价格背后解释价格之所以为价格的东西。

相对于生产者而言,消费者并不清楚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无可否认的。但这不能成为主观价值论掩盖劳动交换的借口。在现代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定价,仍主要依靠对劳动价值的确认。商品生产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商品定价一定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商品生产价格基础之上的。20世纪以来的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就突出表明了人们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继承。

更需要说明的是,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度量了人们对商品的欲望,这种的度量是就个体而言的。富人自然比穷人肯支付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但这并不能说明富人的欲望更强,更主要的原因是富人的经济条件更好。商品带给人们的满足感是价格所不能度量的。譬如,一个普通的书包带给山区贫困孩子的满足感可能是“富二代”一辈子无法想象的。一种解释是,同一种商品,富人通过购买拥有了更多的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以满足感较弱。另一种解释则更根本,对于购买一单位商品所付出的成本,穷人比富人更为在意。为某一目的付出的成本(代价)相对越大,达成目的后所收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越强,这是简单的道理,无须论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三章 市场与交换原理 第一节 社会概念与市场前提 一、社会概念与社会属性 人际间关系及社会类型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湖北立春阅读 1,558评论 0 1
  • 忘记带钥匙,便坐在楼下索性歇脚,抬头看着每天出入的这幢大楼,突然生出陌生感,好像从未和它发生过关系。 也许我并不了...
    贱叔叔本尊阅读 137评论 0 0
  • 【蜗牛计划,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是清泉 打卡日期:2017年7月31日 打卡天数:第31天 (1)我今年的三个年度...
    沈曼柔阅读 17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