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怀疑,电影业迎来最寒冷的冬天。
这是昨天冲到第二名的热搜:
2020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
这是今天又一个潜在热搜。
天津橙天嘉禾影城(万象城店)宣布永久关闭。
你还记得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什么时候?
Sir不由想起冯小刚在《功夫》开头说的一句话:
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
现在,何止星期天,是每一天,一个人都没有。
如果你有影视圈朋友,你一定听到不少诸如“冰河世纪”,“生死存亡”等类似表述高频出现。
3月28日,本来以平缓姿态尝试复工的电影院还是被叫停。
影院员工又要像春节档前夕一样组织退票。
本以为,行业迎来最艰难时刻,影迷的希望再次冻结,是可以共情,共鸣的共识。
但。
Sir在微博拯救电影院的话题下,依然看到不少类似下面的声音。
坦白讲。
Sir有点失望,有点沮丧。
出于“怕”,出于“大局”,认为看电影不安全,请电影人不要只考虑行业本身可以理解。
但一句“只不过是行业洗牌”。
“只不过”三个字,会不会过于轻飘。
更别说第一种声音,充斥着行业不理性的“审判”:你们暴利,你们活该,你们不重要。
中国电影“暴利”吗?
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年票房600亿(2019年)。
——600亿,不到排名第一房地产公司碧某园一家销售额(7715亿)的8%,不过是全国餐饮业收入(4.7万亿)的1%,不过是淘宝双十一一天销售额(2684亿)的1/5。
再退一步,纵使中国电影“暴利”(参考一线明星动辄成百上千万的片酬),那这利润,能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参与中国电影的从业者么?
90%以上的从业者,不过是现实生活勤劳,勉力的无名之辈。
电影对他们,除了一点点不甘心的文艺信仰,更多的,也是切切实实的谋生手段。
疫情之下,Sir聊过几次电影院和中国电影。
但这一次,Sir决定把话筒交给那些处在基石的从业人员。
他们不是行业大佬、权威专家、大导演、著名演员。
仅仅是普通发行员工、影院经理、区域经理和影院老板。
他们来自天津、广东江门、湖北的武汉和宜昌。
Sir希望借此机会,尝试回答两个问题——
一,行业内的,抛开金字塔尖,干中国电影的,还有谁,他们活得怎样。
二,行业外的,不管你是影迷还是非影迷,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能死。
p.s.为尽量还原真实,第一部分以口述方式呈现,留存录音,采访对象均以化名出现。第二部分则绝对主观,但也没一个字是虚伪的。
“ 特别、极力反对《囧妈》线上播映”
第一位是来自京津地区某发行公司员工,31岁的大周。
现在的他,不忙,soho办公,有时候公司开会,务虚为主。
——其实就是想办法保持团队的粘性。
为了维持对电影的热爱,他还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行业动态,以及看片心得,比如《饥饿站台》等。
他的评语意味深长:永远也不知道醒来会在几层……
疫情影响挺大,都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就是鱼跟水的关系,如果没有影院的话,我们的片子没有地方去放映。
所以目前大家都是在家也没有事做的状态,就是偶尔开开会、交交表啊。
疫情期间,一些小的影院真的就都关门了。像大的院线,有的也裁员,甚至1/3的这么裁。
很多中小规模的影院,第一要承担房租,第二是毕竟还要给员工发工资。
有的只能发基本工资,再扣除五险一金,到手也就一千多,不到两千。就回到2010年那种工资水平了。
我是特别、极力反对像《囧妈》这种影片在线上播放,破坏了大环境不说,就是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徐峥就是个商人,他赚的钱到了自己口袋里,不管其他人的死活,不管年前、过年期间大家为这部影片忙活的,挺对不起大院线。
△ 《囧妈》最终逃离到线上,引起业内轩然大波
我之前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怎么着到四五月份还不行吗?
那个时候我还跟有的影院老总有分歧,他们说现在我们开业了,还得交着房租,也没有人看电影,何必呢?不开不就完了吗?我说你不开没有关系,有人开。
很快,复映被叫停了。
我可能也就坚持到上半年,6月份还这样的话,我会考虑彻底转行。
目前离复工是遥遥无期的状态。
每天的新闻报道,每天就看着群里面发的朋友圈,就是黯淡无光,大家哀嚎一片的这种,让你会觉得负面消息的东西太多了,就会让你不舒服。
“ 投简历,30岁就被diss会力不从心”
第二位是来自广东江门,私人影院区域经理小李,30岁。
他不像大周,说什么时间采访都行,他选了晚上的时段。
原因是,家庭负担重,在拉顺风车。
为了生计。
2月份已经有同行在做这个事(顺风车),我就没做,就坚信3月份或者4月份就会重开。
谁知道还是开不了。
途中也投了简历,大概有一百分多份相关的管理岗位。结果呢,很惨。对方直接说我30岁,感觉会力不从心。
我心想,艹,30岁都力不从心,那后面呢……都已经是被人嫌弃了。
我果断换成顺风车。
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速免费到6月底,油价又降到4.93元/升,两者结合才可能有钱赚,必须这样精打细算啊。
做顺风车大概一个多星期了,感觉很累,第一天做的时候,我第一次做接了12点的单,做到晚上11点,扣除油费、吃饭的,一天挣个一百块左右。
如果说像今天回程就没有单,估计只有几十块吧。
现在只有以前收入的1/4吧,可能都没有。
好多时候都是看平台弹单,手速快,网络好才能抢到。
这让我想到电影《追龙》里一句台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我暂时没结婚没小孩,我爸因为癌症去世比较早,不知道北方习俗,在南方我们是要买墓地的,一块地是10万,当时我爸去世买了一块地,家里就刷了消费贷要还这笔贷款。
没结婚,没孩子,只有女朋友,否则我真扛不住。
目前,公司还是会有事,比如老板临时交代,影院机器维护,过期食品处理,广东暴雨天气看看影院是否存在漏水、堵水等等。
每天也会针对几家店做零票房上报,因为省专资办建议系统里报,不太建议纸质报备。
原因是,当天影院不营业,不用纸质版报备就需要操作零票房上报,这样专资办就会有空包数据,不会显示票房异常。
△ 图片均为采访对象小李提供
公司还是会出城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有一些私人老板直接连1月份的工资也不出了。
“ 预估全国影院会同步复工”
第三位采访对象来自疫情中心,湖北武汉的水哥,40岁。
联系时候,他也在忙,给社区做义工,帮忙送菜。
他的生活比影院的年轻人相对稳定一些,孩子不上学,按照他的话说“在磨我的命”。
疫情期间,他也曾经历过特别担忧的时刻,面对公布的数据,有些惶恐、焦虑。
采访中,他一直强调,安全第一。
23号封城那天就已经是离大年三十就差一天,只能硬关门。作为影院经理,肯定是要扛着很大的经营成本。
考虑第一是顾客安全,第二是员工安全。
影城里面主要都是年轻人嘛,我反正跟他们在平时聊天,都会强调,首先得把命保住了,再去想其他。
生活的压力不能说没有,但我觉得这个压力是能够通过很多种途径去克服的。比如和爹妈在一起住,就别自己在外面了。然后有些东西自己调剂一下,吃糠咽菜大概也就这么几个月吧。
除了武汉,其他同行弄点微商,发展一下副业,管它行不行,起码能够打发一点时间吧。因为纯坐在家里,也是会七想八想。
前面释放出来的信息很直接了,疫情不结束,这个行业都不能够正常地运转。
比如说疫情在6月份结束,可能影城行业开始真正恢复得要往后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到了9月份之后才可以。
到了9月份,大半年就已经过去了。
估计是全国整体安全之后,然后等到一个时间节点一起解封。
因为可能会有更高层考虑到,比如说(有电影)在某一些城市已经上了,不同步会出现盗版。
△ 蔡明亮导演最近就公开呼吁抵制盗版,他的新片《日子》被泄露资源
之前的复工也是播一些老片,片子还不错,像《哈利波特》一些很经典的片复映,但是被停了。
被停的话,我觉得就是一个信号,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再出发。
△ 进影院重刷哈利波特全套的梦想暂时告吹
娱乐行业往后走,经过疫情一波猛刹车后,不那么喜欢的人或者只是作为一个生存手段的人,包括投资者、热钱会消退。
消退潮一直有,从2017年开始到顶峰时间的那段收购,然后就开始往下走,这两年一直在说影院行业还是在扩张,但整体数据在下降。
像2018年的数据、2019年的数据都是这样,大盘上面涨10%,但是影院数量包括银幕数上涨15%到18%。
其实摊薄到每家影城的收益都是在往下减。
“ 我宁可晚一点复工”
第四位应该是采访对象中,物质生活最有保障的。
来自宜昌太平洋国际影城的总经理严先生。
选择他,就是想听一下比较高位的经营者怎么看待疫情影响的影院。
因为是私人企业,他宁可晚一点复工,也不会贸然行动。
作为经营者,他也直接表示,员工现在拿到的最低月薪,是很难维持家庭生活,必须依靠兼职、副业。
影院是这几个行业里面受影响最大的。
餐饮可以外卖,旅游也逐步恢复。
但电影院作为公众聚集场所,可能是最后一批复工的。
估计什么时候学校能够正常开学,学生能够正常到学校上学,影院就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我们可能参照的就是“底线标准”,小学、幼儿园这类。
私企肯定有私企的难处、困难,得自救。
开发商给出的免租的政策只到2月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复工,所以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食品,食材,这些东西第一是面临着库存的积压,资金的占用。
第二它还面临着过期的风险,特别是食材,原材料之类的。
虽然是私营,我们还是力争做一个有担当的企业,不去裁减工作人员,坚持给所有员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
考虑到部分员工家庭情况,我们甚至鼓励员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进行兼职。
员工目前拿到的最低报酬,个人觉得很难维系基本生活。
规定是不低于当地最低水平工资的70%。我们当地最低水平工资1350,参照这个标准拿到手上能有多少?
哪怕是我们在家,在家里面关两个月,足不出户,你家里边得吃啊,得喝,你得采购啊,需要让人家配送,配送都不是跟日常的价位一样了。
哪怕是现在告诉我可以复工。
我的想法是什么呢?尽量晚一点看看。
△ 原本,“吴京套餐”成为首批复映的重点华语片, 包括《战狼》《流浪地球》等
只要是一复工,就面临什么?房租、人工、水电等等所有的东西、费用,最关键是现在全国的疫情控制情况还不足以让人口密集的影城复工。
我投入成本,开了,人工、租金交了,我不一定还有票房,所有的影片都撤档了,都没有定档日期,我开它干嘛?
成本花了十万,到时候只能给我创造一万的票房,我愿意做吗?
以上,就是四位采访对象,四位中国电影的底层从业者真实的心声。
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间,作为整个电影行业的最小单位,一个普通人的焦虑和彷徨。
考虑公共安全。
思量个人生计。
但,即便是这四位,在这场近乎漫长到看不到尽头的战役中,他们依然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执念。
比如大周,他说,6月之后真的转行,他日电影行业又好起来,他还是想回来。
比如小李,拉顺风车是迫不得已,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干了差不多十年,依然希望它好起来。
作为管理者的水哥则相信,在安全、吃喝问题被满足后,人们总归是需要一些精神享受,放松一下。
你看,他们哪怕不是坚定的、有深厚情结的影迷,都希望电影院,电影业能蒸蒸向上。
看到这,也许有人想反对了,电影院等于电影业?我在电脑,手机看不行?
更专业的回答,其他学者在其他地方已经论述了。
在这,Sir仅作为一个普通影迷回答。
对。
电影就是需要电影院。
——至少目前,绝非电脑,手机能代替。
举两个例子足矣。
最“简单粗暴”:商业片和文艺片。
商业片,“不成功”的李安的《双子杀手》。
120帧+3D+4K。
该片在国内公映时,甚至还有更高级的CINITY系统,除了上面所说的三大特质,还有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
太专业?
说白了,在家上线看,与在电影院看,几乎就是两部电影。
前者“平庸”,后者则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一个简单的镜头,列车在高速行驶,在线看就是这效果。
但在120帧的效果,连列车车顶的电缆设备、车窗里的人影都能看清楚。
还有更多容易拍糊的动作场面,给观众的体验就是打成一锅粥。
但在真正能呈现心思的电影院,你能感受到一种更清晰、强力的生死时速:
一场摩托车追逐戏,用长镜头第一人称拍高速狂奔;用拍第三人称拍绝尘而去;还有追逐时,演员隔空打斗,拿枪互射,摩托车摔毁,爆炸等等细节。
这种种考究,是为让观众深感出来自未来的恐惧感。
如果居家观看,这种种考究就是白费了。
好,文艺片。
《八月》,它符合所有关于文艺片的“刻板印象”,新人导演的处女作、素人演员、黑白影像、小孩成长、弱戏剧冲突等等。
但它在第53届金马奖获得最佳剧情片。
当时的主席许鞍华导演这样说:
虽然是在内蒙古拍摄的非常有本地特色的影片,但影片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我是香港人,也一样很感动。张大磊的技巧蛮鬼魅的,本来应该很难“骗”到我这样的导演,但他做到了。
哪里“鬼魅”?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声效。
除了明显的“时代金曲”、德彪西古典音乐这样的元素。更细微的东西,只有在电影院才能感觉到。
是从细到密的雨声,是风吹过玉米地,叶子撞在一起的沙沙声,是父亲在游泳池边教儿子姿势,池子里哗啦啦的水响和嘈杂人声……
太多了,太细了。
有评论说,虽然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工业城市,但声音却很有南方气质,细腻、湿润,
导演张大磊介绍:
在这部影片中,声音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不光是对位和真实感,还有好多信息在里面。声音的改变虽然很细微,但是气韵一下子就通了,更加顺畅,而不像之前有好多断点。
还是那个问题,如果没有相对密闭的空间,多轨道、立体的音响设备。
电脑、pad还有手机,能听出“南北的差别与融合”吗?
进电影院看大银幕,是对想象力、感受力的珍惜与鼓励。
我们需要电影院。
再进一步说,我们需要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
我们不能没有中国电影。
它不应该因为这场疫情而断档、衰弱。
否则是文化的断层。
有些电影,注定前面有“中国”二字。
《我不是药神》关注中国医药、《白日焰火》白描沉默的东北、《山河故人》定格时代变革下的情义演化。
这些,都是我们的。
讲述慰安妇的《二十二》、自然生物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文化传承的《我在故宫修文物》、2017年15个普通中国人状态的《生活万岁》。
这些,也是我们的。
还有种种不方便直言的。
中国最驰名三套马车。
张艺谋《活着》,为什么福贵会说“幸亏房子输给龙二,要不然这五枪就打到自己身上”;
陈凯歌《霸王别姬》,程蝶衣说“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残垣”又是如何撕裂?
最“胆小”的冯小刚,玫瑰色的《芳华》,在锣鼓喧天的胜利中,让男主角刘峰去追一头猪到底有何用意。
电影,既是娱乐,绝不仅仅是娱乐。
因为它,一段真实历史、一个时代切面、一个隐匿群体才得以被讨论、关注。
这些坚持讲述中国,中国人的故事。
能断吗?
中国电影需要我们。
我们,更需要中国电影。
因为我们个人的情感中纤细、微妙,但又和这片土地长大的父母,孩子的记忆紧密相关。
历史需要被记载、被传递,以及,被反思。
——难道你想有一天,中国电影的出现,就是在某部灾难大片地标性建筑的摧毁。
——难道你想有一天,中国人在电影的出现,就是在某部灾难大片可有可无的一句“卧槽”。
2020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
这场疫情是对我们中华文明的一场考验,一场重压。
但Sir想说——
电影绝不是无关紧要的那一个。
2016年,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Sir说,如果上路是对平庸生活的反抗,电影,就是这场反抗必要的中场休息。
2020年,中国电影可能最坏的时候,该轮到我们把它搂在怀里。
我想,我愿在电影院看一部中国电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