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前一阶段部分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毒跑道”问题,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塑胶跑道综合治理工作组,利用暑假期间积极开展排查。从排查情况来看,目前全国中小学共有塑胶跑道68792块,正在建的4799块中已停建2191块,铲除了93块。教育部已赴相关地区开展专项个案综合调查,并推动相关标准修订。(京华时报9月2日)
学校“毒跑道”的问题,随着暑假结束学生开学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就现在的语境而言,“毒跑道”已经成了学校的专用名词,但其背后却是社会对校园环保安全的整体诉求,而“毒跑道”只是冰山的一角,并成为了人们所有担心问题的代名词。从不久之前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江苏等地的一些学样存在着毒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竟然压了很长时间,还有的一些学校存在着桌椅漆面毒素超标的问题,就连北京市实验二小白云路校区的“毒跑道”事件曝出后,也扯下了葫芦带起了瓢,竟然连带发现一些装修教室的墙面上毒素超标的问题。
就这些校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环保安全问题而言,单拿出哪一个问题都能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发现毒跑道就拆了它,发现毒桌椅就换了它,发现毒墙面就重装修。这看起来立竿见影,但这终究属于单打独斗,虽然会有一些平息舆论的效果,但这样的“亡羊补牢”毕竟是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被动补救举措,而校园的环保安全并不能建立在已经发生的后知后觉上,而应建立在防患于未然上才行。
而从诸多发生的校园环保事件中可以发现,目前校园环境安全治理问题,还处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的低端层面,这离防患于未然的要求还差的很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流鼻血成了唯一的生化检测方式,而学生也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试验有毒环境的“小白鼠”,这显然不是正常现象。而“毒跑道”“毒桌椅”“毒装修”事件频发,并成为了一道头尾相接的连环问题,那么校园环境治理到底缺少了什么呢?
其实,缺少的就是校园环境治理的联动体系,因为没有这样的体系,“毒跑道”“毒桌椅”事件就会频出,并且总会以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的形式存在。这次,教育部已赴相关地区开展专项个案综合调查,并推动相关标准修订,这当然是个有力举措。但这些“毒跑道”事件,并不是一道简单的跑道题,它不会仅仅因为修订了标准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这个标准只是校园安全防控的一个部分而已。而要根治这些问题,就不能靠一招一式,而应当打出组合拳。因此,对于“毒跑道”问题,并不能寄托于就事论事的解决思路,而应当花些功夫,打造出一个立体监控联动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