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岛上书店》,漫谈一下想法。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现下的作者在创作时间内思考的一个集合,如果选择其他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可能呈现出来的样子都会有所不同。我们是应该抓住当时的感觉随遇而安,还是花更多的精力去沉淀和构思,找到准确恰当的感觉?
我想写书评应该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一方面书评就是我们当下的体验和思考,基于之前的生活经历和各种感悟;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作者当时也是一瞬间的感觉,很多提出来的问题其实作者也会有考虑,或许是对那个时间的思考的尊重,而不做修改。
完成之后,作品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只是对作者的一个折射,并不反映作者的全部。所以,评论也只是针对作品,而不一定是作者。
读完之后,第一感觉是有点失望的,似乎心里有被掏空的感觉,我隐隐期待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我的内心并没有被装满,这和读完《安娜卡列尼娜》,或者《基督山伯爵》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主题有一些比较永恒的价值观,比如“爱”是存在的理由。
故事的脉络非常清晰,爱情小说写出了一些推理的味道,每一处的描写都不是废笔,一定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呼应出来。这一点,还真让我有点不习惯,甚至包括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也都交代的差不多。
先说说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吧!
最不喜欢文中主要介绍的人物居然死了四个!还有一个自杀未遂。我想如果是我,不大会安排这么多的死亡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在我看来,有一些剧情不太真实,比如小朋友玛雅的妈妈走进海里自杀,这件事应该会对玛雅有更深一点的影响,作品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探讨。另外,如果玛雅的妈妈把孩子养到两岁,真的会去自杀吗?我想,作品无论如何脱不开作者的意志和价值取向,如果是我自己,极有可能把故事发展成一个《当幸福来敲门》这样一种永不妥协的剧情。
主人公A.J.倒是给人非常真实可信的感觉,即使是收养玛雅前后的对比,也非常真实。只是我觉得小说最后发展出脑癌的剧情也是没必要的,如果只是为了引出《帖木儿》这本书的去向,以及“爱”和永恒这个主题。
主人公A.J.一生读过无数的书,这些书的影响力似乎有些微弱,除了把玛雅养大,以及展开了很多的岛上读书会的活动,应该远远要大过这些。比如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面说,真正有用的书全部读完之后,就会对世界的规律有很好的了解,至少不会过得这样窘迫,因为A.J.显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通过书赢得更好的生存的权利应该还是做得到的。我想,读过这么多书的A.J.至少应该更会变成一个快乐的作家,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可能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太多的输入一定要压迫输出。
我想,这本书的受欢迎,可能是击中了大家内心的孤独。A.J.的绝处逢生,带给大家不少安慰。大家或多或少都是一座孤岛,期待被读懂,但并不敢奢望,如果能找到一两个知己,绝对是非常的幸运,要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