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截止2013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如何评价《乌合之众》一书:
打散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让民众从政府领导的群众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个个体,就失去了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力,就变得容易被操纵了,政府的信任的确很难被打散,但媒体的信任可以,自媒体正在通过其各种反智言论毁掉人们对正规媒体的信任,让人们更倾向于利己的自我判断,更容易忽视掉媒体对个人的利他的正规的宣传和教育,乌合之众也是这样的过去时代的自媒体,不过它就比较直白了,直接去抹黑民众的团结力,是一种逼人或者说吸引人从群众中脱离出来的谬论,放大个人的独特性,忽视群体凝聚力的意义,让人陷入无限的自恋中,让人脱离群体乃至社会,让人对群众乃至别人产生无所不能的优越感,然后就可以利用这种优越感出售或虚或实的各种名不符实的暴利产品了,过度的放大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会让别人痛苦,更会让自己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原始人都懂得囤粮过冬,懂得量力而行,资本却要无限放大人类的欲望,让人类活在由对未来的幻想制造出来的泡沫中,变得不懂得克制,不懂得尊重自然规律,不懂得尊重社会规则,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何为空虚,何为满足,欲望是无尽的,人类却要因资本的蛊惑而活在对欲望的幻想中,这是一种资本对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蚕食,或者说,资本从诞生起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只会制造出虚假的繁荣,虚假的概念,和虚假的优越感,封建社会是有序而安宁的,因为有各种关于人性的秩序,现代社会是无序而混乱的,极端点说,现代社会唯一的秩序就是钱,而关于人性的秩序,早已趋向于消亡,这也是网络环境变差的原因,网络上遍地都是以钱为目的的营销,网络群众的道德和人性的秩序感被一次次无情地欺骗和摧毁,网络群众的素质不高也不低,从来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有这些看似制造了无尽的繁荣却无法长存与世只能靠窃取人类精神花朵的养分的网络杂草,它们在网络上的野蛮发展和生长,正向我们昭示了,如果在现实也被资本这样完全掌控,我们会是怎样的结局,可以说,所谓的现代社会,反而是一种把钱作为无上统治者的封建社会,而钱代表的,只是另一个人的欲望,却总是让人产生钱可以满足自己所有欲望的错觉,内心的宁静和安宁是无法用钱买到的,钱却在无形地逼迫人们产生欲望,打破这种宁静,甚至于到后来,还会有人用钱买宁静,去买这种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去消除本来就是由钱制造出来的混乱,这种宁静叫做鸡汤和立场,因为对自己立场的怀疑所以要不停寻求各种与自己抱有相同想法的人的支持,或许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的原因,资本只会制作混乱,破坏秩序,而不管秩序的好坏与否,制造立场,反过来又酿造出我们本不需要的或虚或实的鸡汤,从而榨干每个人的潜在价值,其实被压榨的也就只是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被唤醒的欲望和立场,有些立场我们需要,因为没有欲望和立场我们便不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很多欲望和立场是无意义且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感受过度,乃至于把自己当成了整个世界,把别人都当成可以被自己踩在脚下的玩物的,我们应该拥有对它们的感知,并适度取舍,去选择它们,而不是被它们选择,不然只会让自己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被协裹着的狂欢过后,面对着满地的狼藉,只能陷入到无尽的自责和忧虑之中。
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他认为,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的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就算得是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心理有以下共通点:
第一,本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一群人在散步,突然发生了爆炸,大家就会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就是一种本能。
第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极富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特种兵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能会抽出一些时间观察地形、人群,决定如何跑。
第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都开始跑了,他就也觉得出大事了,这就是暗示。
第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眼中,群体推理能力低劣,智力很低,而且个人的智商容易被群体削弱,判断力也会跟着下降。一个高智商的人加入群体,最终也会被拉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勒庞认为,群众之所以能够加入运动、参加革命、愿意成为乌合之众一员,有三个直接因素和五个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
第一,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它们本身定义模糊但极具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某种程度上,这三个词汇都是一种套话,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人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
第二,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人是有幻觉的,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之所以一些看起来很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存在幻觉。置身于在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
第三,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给砸烂了,冬天的时候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满。
间接因素:
第一,种族。因为勒庞就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所以他认为种族是很根本的一点。勒庞认为,种族决定了一群人的气质。
第二,传统因素。勒庞说,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看出,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点像,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各自特点、气质的。
第三,时间。传统、政治制度还有教育,都必须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加持。革命要爆发,情绪要积累,能量要储备,时间很重要。
最后两点,政治、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勒庞觉得这两点对于人们加入革命队伍当然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
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我认为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对于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标准,能分辨是非,同时,时刻警惕内心的欲望,慎独,即便不用承担或逃避犯错的代价之时,也要明辨是非。
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保持信息的通畅,提高眼界的豁达。对于缺乏文化的人来说,“公公与儿媳乱伦”,只是一种猎奇,刺激远胜于理智,而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行为,自然会有制止的冲动,继而形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最后,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权利,学会良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时你凭借群体的力量来伤害个体,那彼时被针对的人是你,该如何是好呢?大到文革时的相互坑杀,小到互联网时的匿名辱骂,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