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不仅彰显了青春的风采和动人的家国情怀,还带给我们诸多关于自然、关于世界、关于灾难、关于历史的思考。如果说前者给予我们感动和斗志,那么后者,则更多引起我们反思,它们没那么热血激昂,却或许更有深入探寻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灾难的降临?我们该如何汲取历史的智慧?
生态兴则文明兴。君可见如今,当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看似是放弃了使用塑料包装食品、用氟化物快速制冷等低成本快速致富的交易,实则是撅起了不健康不长远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文明程度高低,不是用财富多少来衡量的,而是靠眼界高低格局大小来判断的。当我们不再心心念念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带来的小钱小利,而是有了环保意识,骄傲自觉地使用环保产品,过着低碳生活;当我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及时行乐,而是开始为子孙后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做着举手之劳;当我们关心的除了小家里的温饱还有地球的健康长寿;当我们的格局里不止有自己,还有人类文明,这时生态建设兴盛,人类文明又如何不兴?
绿色发展是符合社会趋势的一种发展理念,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充分体现,更是建设人类美好生活的根本性基础。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也才能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后代子孙的永久性发展。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中国的“绿色奇迹”越来越多,从低碳出行到垃圾分类,爱树不限于栽树,人人都可以成为环保先锋。
以我的家乡为例,在习总书记的大力号召下,近年来,宁国市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全市1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高新产业区和商务文化区四类,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市生态环境局也上行下效,积极开展了大量面对全体市民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让居民进一步树立了环保、节俭、健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爱护自然、和谐统一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新风尚,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居民心中,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绿色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关键作用。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就是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应为。这个“应为”,就是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时时可做、处处可为。
美国宇航局数据显示,全球绿化面积自2000年到2017年增加了5%,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而在我国绿化面积中,贡献占比最大的便是植树造林了。除了传统的植树造林,一项新形式的绿色公益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蚂蚁森林。这一线上形式的公益活动,通过倡导“碳减排”的消费形式、生活方式,如步行、网上缴费、绿色购票等,鼓励用户参与线上植树活动,无疑降低了参与环保活动、公益活动的门槛。
蚂蚁森林虽有持续性差、活跃度降低等劣势,但其对生态的利好仍是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蚂蚁森林参与人数过亿,上线一年就累计种树超过900万棵。在一定程度上,它促使不了解绿色公益的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行为等生态观念,更重要的是,许多想参与环保活动却少有时间和条件的人得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践行环保理念。我们也得以看到荒漠地区生起点点绿意。
继承原有的生态理念,创新社会参与形式,使之与青年乃至社会的思维相谐和,也不失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植树造林”。这也正是我们小队进行本次《新时代新家风·绿色生活美万家,生态家风我传承》主题调研活动的初衷和本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绿色的春风吹向更大更远的地方,吹进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就一定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