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这件小事说来玄乎,照片可以用于传达信息、分享知识、记录现状、保留精彩瞬间和回忆、唤起情感、改变态度和价值观。
拍照无对错之分,甚至由于目的不同也不能一概好坏之别,但那些普世观里的好照片,一定是能吸引观赏者的注意、激发兴趣,使其能尽可能长时间地感知照片。
一张照片可以用图像语传递信息,抛开设备的优劣、后期的强弱,拍照主要的还是还是拍摄者的想法,“取景”即反映将看到的内容转换为相应主题的能力。
看着挺复杂,但这么多内容在拍摄的一瞬间拍摄者已经有意无意地进行了选择。
太多热文已经讲了太多的构图技巧、拍照技巧。画面格式和画面区域也可以一定程度后期修剪。即便如此,拍照也得有基本法啊。
照片讲述的故事越清晰、越浓缩、对观赏者来说就越容易理解、越有趣。
这事儿就像写作文一样,什么都想包含在画面里就像什么都想写进文章里,最后主题不清。
挖掘生活中的点、线,对比度强烈的地方和重复图案是个不错的套路。
线条自带延伸感,使画面空间感更强:
城市的建筑自带几何美感,有纹理、也有重复图案,多半是可以利用留住观赏者的视线:
对比是摄影构图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就像小学语文老师教的写作手法一样。明暗、色彩、快慢、大小等对比,是形成一张照片的基础。
色彩对比是会产生强烈的感官效果:
快慢对比、模糊与清晰对比,使图片动感十足:
一张照片里元素越多,越必须衡量这些因素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以防观赏者感到混乱从而失去对照片的兴趣。
直接单反大光圈背景虚化拍人物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地展示主要元素。(可惜我还木有单反……)
选择干净背景,将主体放在黄金分割点处就是个广泛应用的布局。
用手机靠近主体来拍也有虚化效果,突出主体:
在旅行或在街拍时,面对人物与环境两个元素时,我更倾向于将环境作为主要元素,人物为次要元素,拍出“环境大,人物小,人物与环境联系”的照片更有故事感。(其实主要原因是没有单反,用个手机只好站远点拍……)
面对多元素时,如果能有反光物,那就可以利用反光物,将想展示的内容通过反射物显示,引起观赏者脑补。
我个人就经常利用镜子与雨水,也是屡(创)试(意)不(匮)爽(乏):
想提高摄影技术,免不了多看、多想、多拍。多看摄影展、电影海报、广告拍摄等等,阅片量多了自然有感觉;多思考优秀的作品亦或自己的作品,拍摄了什么主题,在什么环境或条件下拍摄,图像中有哪些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机位可以选择;当然也得自己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不为成为大师,至少为了净化朋友圈……
嗯,路漫漫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