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第一导演”公号的一篇文章,公号远程采访了近些年的部分国内新锐导演,最后一部分是问到“这次疫情的种种情况,有给你的创作带来哪些新的想法?会考虑拍一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或类似题材的作品吗?”正好看了一部Netflix在2017年出品的纪录片,Five Came Back: They Showed the War to the World《五人归来》。
Who are They
影片里所讲述的导演们,是第一批踏上二战战场的好莱坞导演,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片从五位当代名导的观点出发,回忆五名二战期间投笔从戎、深入战争最前线、用镜头纪录战争面貌并改变世人二战观点、推动电影创作变革的传奇电影大师。他们是约翰·福特(John Ford)、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与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
The Mission Begins
20到30年代,好莱坞电影盛行,而在二战早期,好莱坞根本不关注战争,在电影里,没有统治者,没有纳粹。因为他们不想放弃德国市场,不理解世界在发生什么,这也是整个美国的普遍态度“ Let’s stay out of this war.”
因此,当好莱坞导演想要拍摄严肃战争题材时,受到了各方阻扰。比如,1938年,史蒂文斯计划拍反战题材时,RKO影业告诉他,现在不适合拍,转而要求他拍一部战争喜剧。又比如,1938年,弗兰克·卡普拉想拍一部聚焦美国独立运动的电影时,哥伦比亚影业拒绝了,理由是他们不想把英国人塑造成坏人。甚至当威廉·惠勒导演的Sergeant York《约克中士》成为当年全美票房冠军时,制片方华纳兄弟影业被告上法庭,理由是与政府勾结,制作宣战题材电影。而与此同时,希特勒一直深谙电影的力量,并利用它煽动大众向着他的想法前进。
此处摘取一段威廉·惠勒口述。珍珠港事件前后,他和米高梅创始人路易·梅耶关于创作电影Mrs. Miniver《忠勇之家》创作方向的争辩。
<前情: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德国飞行员被射落在英格兰,他被 Mrs. Miniver 发现。。。>
威廉·惠勒:“这家伙一定是戈林手下的小恶魔。”
路易·梅耶:“我们非常高兴你能来拍这部电影,但你必须记住一件事情:我们不制作仇恨电影,我们不仇恨任何人,我们不参与战争。”
威廉·惠勒:“梅耶先生,你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吗?”
路易·梅耶:“是的我知道,但我们有股东,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感受。”
威廉·惠勒:“梅耶先生,我很抱歉,这部电影里只有一个德国人。如果我有一群德国人,我也许可以让一个看起来友善。但我只有一个,所以如果我要拍这部电影,这个德国人必须是戈林手下的小恶魔,他想要破坏世界并且杀掉所有犹太人。否则,我不拍这部电影!”
<1941.12.7, 珍珠港事件,美国向日本宣战,德国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路易·梅耶致电 威廉·惠勒 :“我想了很久,也许你是对的,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放手去拍吧!”
影片的最后,在炮火下残败的教堂里,人们宣言道“This is a people war. It’s our war. We are the fighters.Fight it, then. Fight it with all that is in us. And may God defend the right.” 对于这五位导演而言,他们同数以百万计的男人女人一样回应国家正在遭受的灾难,他们选择服役。最终,三分之一的好莱坞劳动力选择了入伍。
Combat Zones
所有人都在告诫他们,他们从好莱坞的离去将可能使他们失去已有的声誉,也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地方,即使没有在战时受伤,战后可能也不能再拍电影了。 显然这并没有能够阻扰他们。
好莱坞电影人并不确定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珍珠港事件后,军方碰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千两百万的年轻人同时入伍,大多数人从来没见过武器也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如何让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战斗,军队试过用书本,不起作用,也试过用讲座,也不感兴趣。于是要求卡普拉用电影,给这些孩子一个战斗的理由并使他们相信。于是,有了七部为一系列的Why We Fight《我们为何而战》。
军方不放权。福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制作军方宣传短片,但福特想拍成电影,于是他把影片偷偷地从军队里拿出来,并成功拿到了时任总统罗斯福面前放映,影片中加入了一些罗斯福儿子的影像,最终说服总统支持其大规模反映。这是美国民众第一次看到彩色的战争,在此之前,电影都是逃避主义的理想化的。The Battle of Midway《中途岛战役》,也是美国民众第一次见证他们的军队战争胜利。
真实感。惠勒不允许他自己被误导从而美化战争,所以他飘洋过海,并亲自驾驶B-17战斗机,为了使自己不遗漏任何空军战斗细节,将25次出征的方方面面用最平实的方式记录下来,过程中,牺牲了两个团队组员,同时,他自己也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因为他是犹太人。最终,电影The Memphis Belle: A Story of a Flying Fortress《孟菲斯美女号》大获成功,军方将此视为第26次战斗。
此外,他们还遇到很多其他问题,比如没人力没费用没素材。然而,这些问题从未使他们停止自我表达,关于“有色裔”、关于“民主”、关于“反战”、关于“血腥”。值得一提的是,战时期间,奥斯卡新增“最佳纪录影片奖“,当年福特和卡普拉都获得了这项殊荣。不可否认,战事电影起到了宣传和传播的作用。而每个导演的风格都不相同,福特制作史诗般电影;休斯顿几乎把电影看作是一场冒险;而惠勒和斯蒂文斯则善于体现其中的人性,而卡普拉,跟上述都不同,他将电影视为“解决问题“。殊途同归,他们最后共同加入了诺曼底登陆(D-DAY)的拍摄。Look, if you can survive the politics of Hollywood, you can basically survive any political arena.
The Price of Victory
第三部分写不动了,也是最沉重的,留作以后吧,如有。。。
都说电影拍不过现实,这从来不是一场战争,但不比战争来的更有意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