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家的餐桌上,认识了新朋友德里克,他是四十几岁的新西兰本地人,身材发福,模样憨厚,做某公司业务经理,却长了一脸孩子似的好奇,几杯酒下肚后,他说起这样的故事:
“我的中国同事凯利抱怨说,自己总是因为牌子和老公(新西兰人)吵架。老公认为买东西要理智,首先要看质地,而不是牌子。而凯利则坚持,即便三毛钱的苹果和五毛钱的苹果看起来是一样的,也要买贵的那个!”
他的脸转向我,“心里有一个疑问好久啦,中国人是不是都特别有钱?”
这不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新西兰人与中国人在金钱观上的差别。
在来新西兰的最初,报名参加过一次调酒课程,全班有十几个本地学生,两周课程结束后,我们相约去喝酒。从小习惯了饭桌上的“穷大方”文化,在那之前我就省吃俭用存到一笔喝大酒的钱,生怕在和本地人的聚会上口袋空空,给自己“丢了脸”。
然而到了那一天,我看到,我的同学中至少有五个在喝完第一杯酒之后大方表示,“我的钱只够喝一杯,不喝了。”他们那种坦然的姿态,让我一下子为自己“撑场面”的虚伪羞红了脸。
我和德里克讲,我来自一个需要挣扎的民族,我们的钱,代表的东西很多。这不仅是一种活下去的支撑,还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代表攀比能力,代表你走进哪个圈子,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是招致鄙夷还是羡慕……
他摇摇头,表示不理解。
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种很简洁的描述,“laid back”,指放松,满足,不急躁的生活态度。
这是我在新西兰生活的第五年,最大的体会就是当地人对物质生活的平常心态。人们常说,站在新西兰大街上,根本看不出谁是有钱人。这里没有什么攀比现象,穷人和富人皆能依据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水平,找到相应的幸福归属,大多数人对待钱就像是对待吃饭,多吃一顿少吃一顿,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和我二十几年持有的金钱观有所差异,在我成长的文化中,金钱往往是快乐的决定性因素,而在新西兰文化中,快乐和有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
在酒吧工作时,有一个客人一年四季都穿着洗得褪色的T恤和卫衣,有时甚至衣服上漏了洞也毫不遮掩,鞋子也旧旧的,是那种烂大街的款式。后来听人说才知道,这是个非常成功的生意人,不仅乐于穿漏洞的衣服,还开着一辆普通到极致的日本车,拿着不能上网不能拍照的老年款手机。读书时也遇见过几个家境十分富有的同学,均是马克·扎克伯格般穿普通T恤开本田的低调。站在新西兰热闹的街头望去,背着LV,穿着Prada的,几乎都是亚洲的留学生。
家附近有一家咖啡馆,自开业来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然而店主却雷打不动地每周日关门,圣诞节期间还给自己歇业两周,完全不介意损失了多少营业额。他说,“我很忙的,要去钓鱼,要和妻子约会,要陪孩子写作业。”更有一家餐馆,夫妻俩每周只营业十七个小时,我问他们“怎么只开十七个小时呢?”他们惊讶地看着我,“因为我们还要去玩呀!”
嫁给洋老公的朋友对我说,老公的弟弟订婚时,尚不了解当地习俗的她甚是忧愁,不知道要在红包里塞进多厚的礼金。她打开老公弟弟寄来的卡片,大吃一惊,那上面这样说,“我们的小屋布置得很温馨了,如果不介意,欢迎把二十元纽币给我们当作礼物吧(二十纽币相当于一百元人民币)。”接下来,这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在租来的房子里,手握薄薄的礼金,幸福地定下终身了。
想起不久前国内的朋友诟病新西兰的相亲节目,更是觉得好笑。她和我说,“你们那的相亲节目都不谈钱,没有矛盾冲突,没有看头。”我看了几期,也觉得挺没意思的,不激烈,不精彩,节目中完全没有“你月薪多少?”“你有房子吗?”“你父母是做什么的?”这样咄咄逼人的发问,人们更急于了解的是,“你的爱好是什么?”
在这里住久了就发现,整个社会对金钱没有咬牙切齿的态度,人们的心态平和随意。这里的绝大部分餐厅上午十一点钟开门,商场下午五点钟准时关门,很少有公司会有加班的规定,几乎不会有人愿意为更多的金钱牺牲个人休闲时间,大家很注重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创造一种平衡,更在乎生活是否充实有趣。
这样的生活态度虽然闲适快乐,与世无争,却当然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每年都有很多新西兰人移居到澳洲,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人们散漫,不上进,生活缺乏新鲜感。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澳洲人来这移民,他们说,这里的人会享受生活,不做钱的奴隶。
而2015年,从澳洲流入新西兰的人口数量,24年间首次超过新西兰流入澳洲的人数。
在一个如此不重视金钱的国家生活,真的会快乐吗?
一个每周工作40个小时,若赚最低工资(每小时15.25纽币,纽币对人民币汇率在5左右浮动)的单身人士,在新西兰可以拥有怎样的物质生活?
可以租得起包水电网费的合租房,(和一个或两个人合租三室一厅的房子,拥有独立的房间),每周150纽币。
可以经常出入鱼和炸薯条店,一大份炸薯条2.5纽币,一份炸鱼3-5纽币。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朋友恨不得每日把薯条当晚餐,她说,太便宜了,在新加坡一份要几倍的价格。
可以每周去中高档西餐厅吃一到两次晚餐,大部分餐厅会推出每日特价餐,非特价餐花费在20-35纽币左右,当然也有啤酒打折的happy hour,一杯啤酒5-7纽币。
可以看一场3D电影,花费15-22纽币之间(每周特价日的电影是10纽币一场)。
可以每周去泡一次温泉,有三四个不同温度的温泉池(以我住的城市举例),不限时间,花费7纽币。
剩下的工资,足够担负一个人日常生活,如果理财有方,完全会有结余。这样的物质水平,大概会维持一个人的基本快乐吧。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当地人快乐的最重要的原因。新西兰人所享受的最快乐的部分,正是那些不花钱的生活:
清晨提着鱼竿去钓鱼,在海边看一场日出;
在丛林里徒步,行走在明信片一般的风景里;
在海滩上免费的烤炉旁举办一场家庭烧烤聚会;
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铺上薄毯在树荫下读完一本书
……
这样的生活快乐吗?也许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有所不同。
我认识的一个华人好哥们,在新西兰经营一家中餐馆八年之久,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我问过他是否快乐,他连连摇头,说被生活催得紧,这也是很多海外创业者的生活实录。
很多当地人说过,“中国人对钱太紧张了。”
这是我唯一完全认同的新西兰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有一次去新西兰朋友家做客,电视里正播着BBC的一档介绍中国的节目,China
on Four Wheels(《车轮上的中国》)。
其中一个片段,主持人到杭州一所私立小学里,问了全班同学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开什么车?”
七八岁的小朋友纷纷举手说,
“我想开兰博基尼!”
“以后要开保时捷!”
“我想开法拉利!”
朋友八岁的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我随口问他:
“你长大想开什么车?”
八岁的他一头雾水,“我那辆自行车挺好的。”
作者简介:杨熹文,网上人称老杨,常住新西兰,热爱生活与写作,相信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意义却在于分享。新书《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精装版已经和大家见面)火热销售中,欢迎关注。
更多故事,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杨熹文
微信公众号@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neversaynever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