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到郎先生在微博上推荐电影的,所以初看到,就记了下来。一辆蓝色的车,一位白人,坐在后排的一位黑人,画面很是清新,没看具体的内容,仅仅是这样的一个模糊映像而已。
其实,看完电影,我的脑海里一直认为电影的名字叫《绿皮车》,还在奇怪,那车明明是蓝色的嘛,怎么就成了绿色?难道是象征希望?
不明就里,回来又翻了一遍微博。这次看清楚了,居然叫《绿皮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开始就搞错了……
都说一人一世界,很是精辟。黑人钢琴艺术家,初见时还真应了托尼的那句话,像个部落的酋长,不苟言笑、古板,让人不敢靠近,用我的话来讲叫高冷。高冷是真高冷,贵族也是真贵族,用叔本华的话来形容,就是灵魂、物质、身份上的贵族,他占了俩,很是难得。表达的语言,选择的措辞,肢体的动作(甚至翘兰花指),服饰的搭配(很是单一),都将一位钢琴艺术家身上该有的特色诠释的淋漓尽致,让我瞬间觉得他就是真实故事的主人公。
电影️中,两位主演一正一反的语言交流,很是吸引我。他们是来自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一位接地气略带粗俗,在麻烦和困难充斥了的行程中,一路争吵,一路磨合,彼此接受,彼此改变来呈现着两位男性跨越阶层的友谊。
如果说故事仅仅如此,也不会太让我感动。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从音乐表演者的角度演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唐,一位本来享受优渥待遇的艺术家,跑去种族隔离严重的南方进行表演。电影开头的时候并没有交代,他为什么要去哪里。随着一处一处的演出结束,一桩桩事件的发生,最终才明了,原来他心中装着一个梦,那个梦触及到了全部正在受排斥的黑人们。原来他的好修养、不近人情的孤独、看似冷酷的漠视背后藏着的是这样的一种大胸怀!如果我是托尼,也会理解并接纳、帮助他的。
对于美国的种族问题,从未目睹过,大多是从书中获取的,最早的是高中英语课本上的那篇马丁路德金的文章——《I have a dream》,最近距离的了解也还是通过老板的女儿才略知一二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在武汉读书的三年里,经常遇到外国留学生来我们餐厅吃饭,他们身上有浓浓的香味,不知道是香水还是熏香,隔着十步的距离也能闻得到,自己是不怎么排斥这种味道的,但排队买饭的时候还是会保持距离,这种距离不是友好而是害怕,具体害怕什么也说不上。记得第一次,在食堂遇到俩印度男的跑来我们食堂买饭,看那架势,有点随意,像排队又不像排队,站在后面的我吃不准他们到底买不买饭,所以悄悄跑去问舍友,还没等我说完话,便被那男的给弄尴尬了,他用一副理直气壮又不失随和的言语说:“我们是留学生,是来买饭的。”说完默默的看着我。我愁了一眼,目光中没有怒火,将剩下的话咽了回去,心虚得跑到他们后面排队,但还是保持着距离。可能我的言行,在他们看来很是不礼貌,还带有点看不起人的意味,但对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傻姑娘来说,我只能是这种反应。
距离1963年已有56年,在这过去的56年里,相继有多少黑人在默默为那个争取平等的目标而努力着,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黑人还在遭受着同样不公的待遇,也还是不知道,可能比之前好了很多,但问题还是存在,还是要继续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