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作为故宫比较有名的一本集子(我感觉就是画册),在我心里的定位是类似《山海经》的,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好像一直就比较浪漫,博物这种需要严谨科学态度对待的学科,常常会有一些很玄幻的片段参杂其中,让后人只能抱着看玄幻小说的心态去读这些书。插一句,我连看《本草纲目》都是这个心态。
预售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嘀咕,30篇笔记,240页,还不到《海错图》的十分之一,居然就能集合成书,定价还不低呢。不过拿到手也服气了,这本书的装帧做得真好,线装本的做法,能360度平铺打开,这样看图册最爽了。
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这种隔着时空对话的行为本身。翻看故纸,产生疑惑,小心求证,真相大白。这其中的乐趣很难用言语表达。
因为没有看过《海错图》原本,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了双重快感。既能欣赏到《海错图》的原本内容,又能马上接着看博物君浅白易懂的分析说明纠正的内容。就好像去逛博物馆,身边带着一个什么都懂的朋友,对每一个展品都能说出很多独家见解来。
当然也会有很多声音质疑这本书的价值,其中的内容是否过于浅薄,过于随便,态度是不是不够严谨等。许多同类型的书下面都有这些声音,一般还能摘取其中段落和学术研究类的书籍做对比,然后说:你们看,这书就是肤浅。我有时候会心理阴暗一下,想这样的人是不是以这种方式来抬高自己,证明自己比作者和读者要高上一个层次。只是,这种行为最大的破绽就是,人家本来就没有定位成学术研究,而是普及读物,两者之间有什么可比性。学术研究给专业人士看,为人类进步提供资料,是很伟大。那么普及读物给大众看,提高大众的认知修养,难道就低端了吗?
看完这本书时,有好几个朋友排队问我借,其中一个还发了故宫博物馆的网店地址给我,点开一看,是《海错图》。交友不慎,不过如此。
古书考据的选题很有趣——书评《海错图笔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