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信息时代,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想用他的观点和他的生活方式碾压我们的观点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是不听不看彻底切断,而是应该永远保持我们自己的思考,带着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这些碾压在我们身上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每个人来这世上,都有各自的使命,我们查收别人的生活方式和观点,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借助他们成为自己。我们不能全然地信奉某一套体系和理论,而是应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拣选一些利于我们完成自身使命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理论吸收。甚至,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这套理论,也应该毫不留恋地舍弃它,不要畏惧所谓的“忘本”(这也是一种规训和捆绑)。也许以前对我们行之有效的理论,当下却未必适用和有效。因为我们每个阶段的路都不一样,需要不同的拐杖和照明工具。(其实跟后文没太多关系哈哈)

——题记

我相信,每个人都听过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它们甚至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种常识,一种世界的基本定律,它普遍到好像不需要去思考对错,因为它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有人对我输出这样的言论的时候,我总是无法反驳,但又觉得不那么舒服,却无法分辨出它令我不适的点究竟是什么。而且,如果它是对的,那说明我的不适是错的,是不该的,是被否定的,是需要被纠正的。我常常因为这种自我怀疑而深感痛苦。可是我现在开始读书和学习,虽然我没有学到什么有社会价值的可以变现的知识,也不具备搞学术写论文的社会身份地位(所以我的思考在多数人看来就是吃饱了撑的想太多),但是它毕竟让我重新捡起思考的热情和能力,也就有了我现在重新去检视这些我曾经听过的似是而非的言论的契机。

1 你要开心/快乐起来

我是一个情绪丰富,既容易开心也经常多愁善感的人。为此,我的朋友,尤其是不那么了解我又自以为他很了解我的朋友,会劝我,你要开心/快乐起来。

其实我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是有点愤怒的,但我之前并不知道这愤怒从何而来。我知道他们是在关心我,是在为我好。所有的话语,一旦披上了“为你好”的外衣,就变得具有正当性了,如果我不接受,会被视为不识好歹,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固执己见,泯顽不灵,以至一错到底。然而从我们的社会发展看来,压迫和剥削人的东西,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往往是正当的,是权威的,是毋庸置疑的。比方说,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我前几天问ai,上班跟插队是不是一种性质,ai肯定了我的说法,但又跟我说,上班比起插队还是具备一定自由的,它们不能完全算是同一套系统。我不认同,首先,我觉得它们就是一套系统,只是插队是已经崩溃、我们已经跳出的系统,所以我们从这套系统之外——即我们所处的时代——回看过去,才能完全看出它的时代悲剧性。但是上班这套系统,我们仍然身处其中,所以即便具有一定的知觉,也难以完全看清这套系统背后的运行逻辑和残酷。表面上看来,上班与否,完全是个人选择,不上班不犯法,没人逼你上班。可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规训,都告诉我们,成年以后就是要上班,应该加入一个集体,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正常人也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我们所处的环境,发出的所有讯号,都在引导我们做这个选择,它模糊了其他的选择,我们想去做出它的引导之外的选择,要具备更大的能力和付出更多的代价。但我们却还要承认它是选择自由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被深度规训后的对体系的自觉维护。

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提出了“压抑性俗化”概念,意思是“现代社会通过技术和管理,看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舒适,更自由的更民主的选择空间(比如选择不同的商品、信仰、生活方式),实际上这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自由”。这个选择范围本身,是被权力体系(资本主义、技术理性)预先设定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体系的稳定”、。社会给你提供A、B、C选项让你“自由选择”,但你没有自由去质疑为什么只有A、B、C,为什么不能有D、E、F。真正的自由(他称之为“解放”)应该包含否定和批判的维度——即拥有说“不”,拒绝整个选项菜单,并想象和追求一个完全不同的替代方案的能力”。可是在当代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之下,我们却丧失了这种想象的能力,把对系统的怀疑转变为对自我的怀疑,通过内耗进一步失去这种能力。

说回我为什么会对“你要开心/快乐起来”这句话感到愤怒,因为我不能说不,因为它披着“正当”的外衣,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我拒绝和怀疑这种正当,那我就是不对的,我是不识好歹的,听不进别人建议的,何况别人出于一片好心。而社会和体系(虽然这里只有他)对我的评判会令我自我怀疑。他让我快乐起来,首先他觉得我是不快乐的,如果我不听他的,那我就是消极堕落的,它的内里藏着一种桎梏和要求。你可以说,你不开心不快乐也可以,你是自由的,没人逼你。不对!整个社会都在告诉我开心/快乐是对的,我即便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坚持自己,也无法理直气壮,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说不快乐/不开心是不对的,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的层层引导下,我要做出违背引导的选择是多么困难,比起服从和自然地做出它引导的选择,需要耗费多大的力量。在同一个题目中,选择不同的答案却要承担不同的成本情况下,何来自由?有多少人能克服趋利避害的人性,做出承担更大成本的选择,所以上班真的比插队更自由吗?只不过是系统压迫的手段更温和更隐蔽更高明罢了,这只是系统统治的策略,文明的高度发展使迫害和危险都变得更加难以识别了。

他要我开心起来的意思,是在告诉我,我不开心是不对的,我应该切换到他认为的对的状态里面。而那不过是他认为的。这其实是人性的软弱和势利。从社会价值标准看来,积极乐观更正面,更具有生产力,更利于稳定和管理,更能创造价值,所以人势利地更喜欢积极乐观的人。而人的软弱是,无法接受和面对自己的无能。因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家人或伴侣沉浸在失落、“痛苦”中,背离所处的环境的价值标准,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就只能不断地去push对方尽快好起来,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使自己感到痛苦。而真正强大的人,是充满忍耐的、信任的、包容的,就像天地自然一样,你得意时它默不作声,你失意时它也无动于衷,它只是默默地看着你,相信你,成全你完成自己的生命轨迹。

所以,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要开心/快乐起来,其实是在说,我承受不了你不快乐的状态,因为我是势利和软弱。如果我的朋友这样对我说,那我可以接受,而不是冠冕堂皇地让我“变好”,让我更贴合社会标准,以免成为麻烦,以免连累他。在说我应该如何的时候,实际是在说我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我能接受人性的局限,但我不能接受以爱为名的压迫,而且这是欺骗。

2 你怎么这么任性

我经常裸辞,在我的朋友看来,我实在是太任性了,可是在我看来,他们被这套系统规训得太彻底。每当我说我想裸辞的时候,我的朋友都觉得太任性,连我也这么觉得,因为那么多理论都是在说人不该裸辞,那我裸辞不是鲁莽任性又是什么。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存在真正的正义,连自由都无法捍卫,何来正义?我连追随自己内心的选择,都要受到重重“阻扰”,且由于这些“阻扰”是非物理的,无形的,被根深蒂固地植入的,难以识别的,所以投诉无门。生而为人,我生活的时代,其实并没有比原始社会好太多,只不过那些危险和奴役都转化为意识层面了,更看起来更无害,更温和,更隐蔽,而有句话叫杀人诛心啊,非物理性伤害难道就不叫伤害了吗?有完整的法律体系保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却没有一套律法,保护思想、意识、精神安全。

3 和朋友的争论

这两天我在跟一个朋友争论。起因是他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避免成为一个像你这样沉迷于低级趣味的人。这话听起来很傲慢,其实我是带着开玩笑的意思,可是别人觉得不好笑,可能又正好戳中他的痛点,所以我俩开始了唇枪舌剑的回合。

他:我不是一个高雅的人,但我也不会通过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

我:这句话听起来很正义很正确,究其根本,是因为你对自己没有要求,才对别人要求低。

他:很奇怪你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都是从哪来的。

我:少见多怪了吧。

我觉得我们的对话正好符合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就是听起来似是而非的道理。我肯定是站在我的立场去剖析我们的对话的,所以首先我要申明,我的观点纯属主观,毫无客观,而且所谓的绝对的客观根本不存在。

“我不是一个高雅的人,但我也不会通过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这句话听起来实在是太正确太正义了,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惭愧,这句话的潜台词不就是在说,你自以为高雅,却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句话术相当高明,用一个词形容的话,应该叫“捧杀”。通过放低自己的姿态,给对方戴高帽,把对方架到道德神坛,使双方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我看起来更像是处于高位的(我高雅),而对方是处于低位的(他不高雅),但实际上我才是处于低位的一方。因为,当我身处高位,对我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既然我是一个高雅的人,就更不应该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我却做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行为,说明我德不配位,那我应该就要被审判和制裁。犯法的王子比守法的平民地位更低等,跌落神坛的人比原本比神坛之下的人更值得被唾弃和鄙视。好阴险的招数,幸好我没有接招。

我说,因为你对自己没有要求,才对别人要求低。我的意思是,你不贬低别人,不是因为你有多超越,不过是因为你自己是同类,你的同类的底线越低,那你的底线也就可以越低(所以为什么男人们众口同声地说他只不过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你有什么理由去贬低和谴责他们呢?而你居然拿这来当成自己的亮点,这不是得了便宜卖乖吗。

“很奇怪你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都是从哪来的”。我才是真的很奇怪这个语言公式、语言模板他又是从哪学来的。我敢肯定,“很奇怪......”这套语言公式、语言模板应该是现代产物,而且应该兴起于互联网时代。他还是一点都没变,就喜欢套用这些现成的、便宜的、看似高效的语言模板,毫无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体系。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刻薄,这句话具备同样的特点,而且因为模板之成熟,逻辑之缜密,似是而非,令人难以反驳和破解。但我有兴趣来拆解一下。

我先引用一下百度汉语对“奇怪”一词的解释:

奇怪,汉语词语,拼音为qí guài,指事物异于常态或超乎寻常,引申为对非常态现象的惊讶与不解。其词性兼具形容词与感叹词功能,既可客观描述特异罕见的事物,也能主观表达意外与疑惑。该词涵盖三重语义:其一指奇异罕见的事物形态,如《史记》记载商纣获“他奇怪物”;其二指代非常之人或物,如苏舜钦诗称蜀地“奇怪生中间”;其三用于表达心理层面的惊异,如巴金《家》中人物对言论的诧异反应。近义词包含奇异、古怪等,反义词为平常、普通。

他说他对我的想法感到奇怪,意思无非是说,我的想法是非正常的、非常态的,非正常的东西通常意味着是不合常理的。三个字就先全盘否定了我的观点,真的是很成熟很高效的语言模板,杀伤力之强令我感佩。然而也不是全无漏洞。他说我的想法是自以为是的,我想问,任何人的观点和想法不是自以为是?我前面也说过,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客观,所谓的客观根本就是被包装过的主观。难道他说我的想法很奇怪很自以为是不是一种自以为是吗?既然我们都是自以为是,那我们的想法就不能论断谁对谁错,谁的奇怪谁的正常。既然你不能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你的观点就不具备效力。既然你也无法证明你是对的,说明你处于跟我同样的没有被确立的位置,你就不具备审判我的权利,没人能既当选手又当裁判。你对我的审判就是对你自己的审判,你说我自以为是就是你的自以为是。而且我也可以说你是在发疯,胡言乱言,因为我们都没法确立自己的身份,那么至少有一半的可能我才是对的,如果我是对的,那你对我的怀疑就是错的,至少是不应该的,不正当的,由此我就异化了你,所以你的话语自然就是胡言乱语。

但我没有这么长篇大论地回复他,首先是因为我觉得他不具备跟我这样深度讨论的能力,其次是我懒。虽然我的回复很简短,但我觉得还是很直击要害的。不是我奇怪,是他少见多怪。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觉知和自我反省能力,存在即合理,当我们觉得别人很奇怪很不合理的时候,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有限,而不是质疑别人。尊重多样性,而不是站队排异,这样的话,世界才会更加和谐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总有人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来骗人,的确有不少人被骗倒。 就像假钞一样,不少人都收到过假钞,为什么没有看清楚?因...
    王远洋阅读 4,567评论 0 2
  • 天上掉下一个帅哥 丁西巧笑倩兮地吃着盘中物,神情心不在焉,我睁大一双本来就小的眼盯她半晌,其仍沉醉地傻笑,视我于无...
    安若忆阅读 3,177评论 0 0
  • 周五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戴着口罩,我就说:“在家里上课不用戴口罩了。”这是个女生,有点内向,而且是我的课代表。我刚...
    煮茶_阅读 1,378评论 0 5
  • 一切都好像似是而非般扑朔迷离,显得那样似梦似幻。仿佛前脚还走在卑微的尘土中,后脚就踏入了天堂。 这...
    草册非阅读 2,312评论 0 1
  • 凌晨4点的天空居然会这么美丽:一轮弯月挂在天上,发出皎洁的白月光,依稀可见斑点星辰陪伴左右,此刻也许是最深...
    珍爱如始阅读 1,45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