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设计思维改变世界。创新已成为一种生存策略。创新不再局限于推出新型实体产品,还包括开发给出新型的流程、服务、互动、娱乐模式、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设计行为==>设计思维
第一章
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最佳方法”。
1、灵感、构思、实施,空间彼此重叠,反复而非线性。设计思维的本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天就制作模型,并着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
失败得越多越早,成功就越快来临。
2、设计师的标记,正式愿意接受约束。愿意接受甚至热烈欢迎相互矛盾的约束条件,正是设计思维的基础所在。
采用三种相互重叠的标准来衡量想法是否可行:
可行性
延续性
需求性
设计思考者会和谐地平衡这三者的关系。
强调人的基本需求,是推动设计思维摆脱现状的动力。
3、项目,是将想法由概念变成现实的工具。一个定义明确的项目,会清晰地指明方向及限制条件,这对于维持高水平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项目的起点都是简报。简报是一系列思维约束条件。一份构思周密的简报,允许意外收获的出现、不可预测的发生以及命运的反复无常和变换莫,这正是创造性的温床。
4、T型人:即具备专业才能,又具有跨领域合作意向。一专多能。在跨领域团队中,想法为集体所共有,每个人都对此负责。
建立互相依赖的小团队网络,利用小型即时沟通工具。需要组织提供便于创新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第二章
行为没有对错之分,行为总是有意义的。--存在即合理。
以人为本
1、洞察力:从他人的生活学习
创造产品=>人与产品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2、观察:关注人们没有做的,倾听人们没有说出来的
观察依赖于质量,而非数量。关注边缘地带,发现极端用户。从观察中提取洞察,进而激发新产品。
3、通过换位思考建立起洞察力的桥梁。换位思考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通过别人的经历来理解世界、通过别人的情绪来感知世界的一种努力。
超越个体,换位思考的延伸。
第三章
整合思维
第四章 用手思考
模型,不求精细,胜在快速。越快明确我们的想法,就能越早评估和改进这些想法。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最佳方案上去。早期的模型应该是快速、粗糙且便宜的。制作模型的目的,不是制造一个能工作的模型,而是赋予想法具体的外形,这样就可以了解这个想法的长处和弱点,并找到新方向来搭建更详细、更精密的下一代模型。选取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做出恰到好处的模型。
场景说明提示我们,我们对应的不是物,而是人与物的互相影响。
一个理念需要重复很多次,人们才有可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理念对他们适用,同样的理念还要重复很多次,才能让人们转变行为。
成功的模型不是那个完美无缺的模型,而是那个能教会我们某些东西,关于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进程以及我们自身的模型。
创新型组织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做出第一个模型所用的平均时间。模型帮助提炼并改进想法。
第五章
人们不仅在使用某种功能,同时也在经历某种体验。
体验经济:从被动消费变为主动参与。一旦我们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就倾向于找寻有意义,情绪上有满足感的体验。这些服务的价值在于它们创造出的情感共鸣。
设计的下一步:采用换位思考和对人的理解来设计顾客体验,以此创造机会使顾客积极投入与参与。
诱导人们改变行为。将新事物建立在熟悉的行为之上。
人人皆是设计思考者
创造体验文化要求超越一般。真正的体验文化是自发文化。无论何时何地地看到机会,都要允许员工抓住这些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工具,创造出无法预先设计的顾客体验。要鼓励员工自己成为设计思考者。
要把想法变成体验,在执行时一定要像在构思时一样精心。
制作客户体验蓝图,找出最有意义的时间点,并将它们转化成机会。
第六章
设计某种互动就是要让故事随时间展开。
要想让别人知道某个新想法,这个新想法就必须用令人信服的方式讲述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第七章
只有采取系统化的方式,才能实现整个组织的转变。
持续的全情投入和全面的解决办法。
在经济衰退期孕育出的想法,也许会在经济好转时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八章
当体系中的参与者目标一致时,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设计思维要创造出一种多极体验,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
顾客将是双向过程的参与者,一种新型社会契约正在兴起。
第九章
项目式学习,鼓励和强化孩子实验和创造的天性。
结 语:
好的设计思考者进行观察,出色的设计思考者则观察普通的东西。
最具吸引力的创新机遇,恰恰存在于部门之间的交集当中。
越位VS缺位 责任VS担当
大道至简,简单并非是贫乏,看起来简单,但本质的来源却错综复杂。它要求人们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并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要害和根本,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有个整合创新的过程,是化繁为简后的一种觉醒。所以“大道至简” 知易行难。
不断缩小知与行之间的距离。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