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有一个讲叫做普利斯克奖,它很像电影行业的奥斯卡奖,音乐行业的格莱美奖,或者经济界的诺贝尔奖,是这个行业中最高学术奖项。今年普利斯克奖爆了一个冷门,评委会把这个奖颁给了3个西班牙的建筑师。大家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建筑行业和建筑师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他们用一个庞大的建筑物来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今天在北京长安街开车从西到东的一幢一幢建筑,很多是获得了普利斯克奖的各个国家建筑大师,在北京留下的作品。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获得这个奖的建筑师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国际化声誉以及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作品的那些建筑大师。但是今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这3个西班牙人有一个很奇怪的特征,就是他们在过去的30年里面从来没有走出过西班牙,甚至没有走出过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也就是说,都是一些地方性的建筑师。不要说在全球的公共舆论领域,即便在建筑业内,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3个西班牙人。但是普利斯克奖为什么要把奖颁给这3个人呢?我给大家念一段今年的评审团,给这3个人的颁奖词。
很多人担心,在国际化的影响之下,我们将逐渐失去本土价值观,本土艺术和本土风俗,而他们这3个西班牙人,以最美好和充满诗意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至少可以在建筑中追求两者的共存。我们根基本土,心向世界,在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利好之后,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股浪潮的弊端了。
建筑是一种非常具有文化渗透力的产品。它非常庞大的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生活中,而且存在的时间非常的长,非常的显赫。任何一个建筑物的营造过程其实都体现了建筑者的文化价值观和他的审美。今天的中国是全世界全球化进度最快的一个国家。在过去的将近十年时间里,中国每年建造的房子相当于俄罗斯这个国家国土面积上的房屋保有量的总和。所以我们每年建一个俄罗斯,已经建了快10年了,但是在这些建造的房子中,有哪些真正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我有时候到全国各地的城市,特别是到县级城市去出差,站在那个县城的十字路口,举目四望,我常常有种恍惚。我不知道我是在哪一个中国的城市,因为他们长得实在是太像太像了,他们一个一个都是全球化的仿冒品,那么乡土的中国在哪里?山东的中国在哪里?河南的中国,当初的中国在哪里呢?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认为对传统的破坏,对过去的摒弃是进步的一个象征,全面的拥抱全球化是我们面向未来必须要做的一个进步的选择和姿态。但是到今天,我们发觉全球化之上,在文化的意义上已经走到了它的顶点了。每一个区域的人民,特别是在一个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过渡中,每一个人都会问自己所在的哪一幢建筑,哪条街道是属于这个区域的人民和城市呢?我们与历史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属于本土文化的原创性与全球化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今年的普利斯克奖的颁发就代表着一种反思的潮流,它在建筑界出现以后,我相信它会想像滚雷一样的继续出现在电影、音乐、服装乃至每一个细小的器皿之中。未来的文明将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纠结中,孕育并诞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