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妈妈就教育我,要多行善,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在我们中国就有句古话“积善之家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不仅当事人,就连家人,亲戚也有好报。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亲朋好友,先贤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生活的世上,存在着因果报应法则,如果多做好事,那么你会得到好报。利他的行为,就是以亲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
稻盛先生在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为了帮助朋友解脱困境,去充当他的贷款连带保证人,本以为做了善事,想不到出了麻烦,以至连自己也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场合,只凭个人感情,就慷慨解囊,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了没有去深入思考,他为什么负债,现在帮他了,他是否会奋力拼搏。他来找求你帮忙,你就同情他人,不假思索的出手相助,表面上是帮了他,但实际并不见得;可能会助长他做事马虎,花钱大手大脚,缺乏计划性的毛病。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判断的基准是“大善”还是“小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工作中这样的事情不剩枚举,今天小王工作上有个问题不明白,请你帮忙替他完成,你出于同事间的情谊帮了他;没过几天,他又找你帮忙,你不好意思拒绝,再次帮他完成。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一种依赖,遇到问题就找你,因为他知道,你会无条件帮他。这样的不懂拒绝,不仅没帮到他,反而害了他。哪怕他自己有过一次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学到的东西是他真正拥有了。
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要用评判的眼光看待,哪些是能帮的,是真正利他的;哪些是不能帮的,不能帮的我们要懂得拒绝,不要不好意思。
“情不为人”,同情他人,为他人多做好事,结果必然利人也利己,这不会错。为了让人生更幸福,我们要多行善,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