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两岁男孩的妈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37度妈咪联合创始人。
正文:
儿子2岁1个半月,断奶近两个月的时间了。
情绪变化
从那会开始,儿子的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先是遇到事情做不到,或者东西掉了,就啪啪啪把所有的东西一个一个扔到地上,或者着急了不满了,张口就哭。
后来在《你的2岁孩子》里面看到一点,说两岁多的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几种:
动作表达(扔东西,打人),
情绪表达(发脾气,哭闹),
语言表达(骂人,或者说类似坏妈妈,我不喜欢你了,我不跟xx玩了这样的话)。
如此一分析,儿子的情绪表达方式就是,扔东西,以及哭。
对于儿子的情绪变化,我还是能够很敏锐的捕捉到,知道孩子是有了情绪,也基本知道孩子的情绪来自哪里。
寻找根源
一方面,断奶是他人生中非常大的一个变化。与此同时,那段时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我一个人忙碌着很多事情,花很多时间想事情,很多时候,心思都不在孩子身上。
有段时间,我在思考心理学讲的“身心临在”这个词,那段时间,我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人陪着儿子,思绪已经飞走了,或者跟儿子玩的时候,脑子里还在计划着别的事情,我知道,除了两岁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儿子的情绪主要就来自妈妈的变化。
除了情绪变化,我还观察到儿子的其他变化,比如很多事情必须固定我来做,比如喝水必须妈妈拿杯子,睡前墨迹的时间变长了,好像害怕我走开,必须靠着我睡,或者在我肚子上滚来滚去很长时间,看似睡着了,我一动就吆喝。
就算是知道儿子情绪的来源,尽可能自我调整,我也很难做到接纳,很多事情,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自我调整
过去我都是在儿子睡了之后去看书码字,所以通常睡前的十几分钟墨迹到一个小时,我自然是很崩溃的,有几天完全受不了了直接爆发,墨迹半天睡踏实了都要十点半了,我什么也做不了,心里自然火气很大。
那个阶段我除了睡前这段时间无法自制外,其他的事情尽可能满足儿子,但是也观察到我和老公对儿子的不接纳,比如东西掉了儿子哭,我们会说,“怎么了,拿起来就是了!”或者好好的突然哭了,就会说,“你又怎么了!”之类的话。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阵子,中间还做了一次“情绪管理”妈妈沙龙,从思想上对儿子的情绪多了一份理解,回来还跟儿子说,你妈妈这个活动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你可劲折腾吧,一个月没问题,结果第二天睡前折腾,又没憋住,还因为这事被爸爸嘲笑了。
自我接纳
后来我一想,我就是崩溃也没任何意义,其实自己也知道越着急越没用,孩子很敏感的,尤其我觉得我儿子是那种情绪捕捉很敏锐的孩子,现在有什么事情看到妈妈脸色不对了,立马扑上来说“爱你,妈妈;爱你,妈妈”。
于是我开始改变作息,直接跟着儿子一起睡,我放下了自己必须起来做事情的预期,踏踏实实的陪睡,通常都是我比儿子先睡着,早上都是儿子把我叫醒。说好的早睡早起呢,必须吐槽一下,我是有多缺觉!
不得不说这也是我最近更新频率不得不低下来的原因,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去码字了。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这个问题谁可以帮我。但通常得需要一些时间把自己梳理一下,再慢慢调整到那个频道上,说白了就是拖延症。
我愿意接纳自己的这种状态,允许自己慢慢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身心临在”这个词一直在我的脑袋里闪现着,很多情况下,我都能观察到自己“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这对儿子来说,真的是莫大的打击。
步入轨道
我所说的可以帮助我的,就是《游戏力》,重读游戏力一直是我想要花时间去做的事情,现在又多了一个动力,确实在重读以前,我真的没有把问题清晰的定位到,我需要和儿子重建联结。
这次回姥姥家,我可以跟儿子一起睡一起起,还可以在白天姥爷陪玩的时候看书整理文字,这对我是极大的放松。我终于打开了特地带回家的《游戏力》,一口气读了三章,对于儿子最近这段时间的状态,找到了很多思路。
一方面,关于“蓄杯”这件事,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孩子在外面玩耍,随时回来找妈妈,就是要从妈妈这里蓄满杯子,然后才有力量继续玩耍,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儿子玩一会就要过来看看妈妈,我也会借机抱抱他或者陪他玩一会。
另一方面,对于《游戏力》中提到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的表现,虽然无法清晰辨认,但我很庆幸,儿子在有了情绪的时候,是通过相对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平静的过分安静和自闭。这样虽然大人比较痛苦,但我可以当成一个信号,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然后才能帮助孩子。
其次,结合书中的例子,我认为这段时间“人在心不在”的状态,导致的是我和儿子深层联结不够,所以我需要花时间跟儿子重建联结。
单是这几个再次触动我的点,就足以让我更加接纳孩子了。
很快就有了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孩子的挑战是时刻存在的,所以妈妈也要随时想办法蓄满自己的杯子,这样才能捕捉到孩子的需要,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给孩子的杯子里倒水啊。
很显然这几天在姥姥家的舒服状态,再加上重温《游戏力》这本书让我的杯子装的满满的,找到了自己的轨道和状态,面对儿子的哭,也就不再当做是个问题了。
真诚接纳
今天发生了一件事,舅舅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看了托马斯的视频,儿子以前只看过maisy的视频,他并不知道还有托马斯的视频这件事,我知道回老家必然要打破以前的习惯,所以白天跟着姥爷看动物世界,以及跟着舅舅看托马斯,我都没有特别拦着,因为我有信心偶尔的打破,并不会影响我们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很快就可以恢复。
但是一直以来儿子对火车的状态,是狂热,尤其看到视频更激动,他看过之后就想一直看,不给看了就哭,跟爸爸视频的时候哭,睡觉之前读书也心不在焉的,一直惦记着我的手机想要找视频,还一直重复“火车没有了,火车没有了,”各种哭。
此刻我的接纳程度是足够的,我抱着他,跟他说话,问他是不是很喜欢看托马斯,是不是担心以后都不能看托马斯了。姥姥在外面受不了了,进来看,我心想发泄的差不多了,还想着能不能和姥姥一起玩个游戏转移一下注意力,结果不行,停了一会继续哭。
姥姥好心,说你不要哭了,要不然姥姥把你抱走了。对不起姥姥,又要拿你当反面教材了,这样的表达,和我们当初说的“你怎么又哭了!你再哭就(不)怎么怎么地了”一样,是典型的受不了孩子哭的不接纳,姥姥被我赶出去了。
我回过头继续说,儿子你想哭就哭吧,你哭妈妈也不会让姥姥把你抱走的。果然继续哭,继续说,火车没有了,火车没有了。停一会,哭一会,看情绪稳定一点,我还是忍不住给了解决方案,明天舅舅来了你还可以借舅舅的手机看啊,等爸爸回来了让爸爸商量一下电视台,把maisy换成托马斯啊。。
然后又继续哭,继续说,火车没有了,火车没有了,重复了无数遍,再后来自己加上,舅舅,爸爸,明显是记住我的方案了。
我一直抱着他,看着怀里的他,想起今天看到的一个游戏,想起眼神之爱,我问儿子,“现在抱着你的是谁啊?”儿子不回答,我又问了几次,现在抱着你的是姥姥还是妈妈啊?终于回答是妈妈了,又问,是妈妈,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孩子的联结程度,真的是,最后儿子终于咯咯笑了。
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后,我看差不多了,关灯,开始放音乐,最近儿子很爱听的黄鹤楼,他自己选的,一股忧伤的情调,儿子听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都是沉浸在里面的,我在黑暗中看着他平静的脸,继续在我肚子上翻滚,敲床踢腿,打着呵欠,又折腾半个多小时终于睡着了。
我就一边看着他翻滚,一边脑子里想着这篇文章,我倒是挺平静的,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妈妈接纳自己很重要,妈妈自己的杯子蓄满了很重要,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所以即使有阵子我无法对孩子身心投入,我也愿意给自己时间慢慢调整,只有我成长了,我才能帮助到孩子。
继续成长
遇到孩子的挑战的时候,通常不是从孩子身上找问题,而是仔细观察孩子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他所经历的人和事,很多情况下,当大人改变了自己的处理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态,孩子的问题就会得到自然的化解。
《游戏力》的书还要继续读下去,还会继续分享心得,我曾经跟自己说,2017年在两个方面做个好妈妈,一个是playful,一个是artful,游戏力和艺术力,都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是据说孩子喜欢傻乎乎和他们凑成一团的父母,在过去的尝试中感受到游戏带来的联结和力量以后,我愿意努力学习、刻意练习做这样的妈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