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吗?在下判断之前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假设你被老板臭骂了一顿,你会怎么样?是愤怒地道一声“老子不干了”,然后潇洒地挥袖而去,还是低头不语诚惶诚恐地在那里自怨自艾,或者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很明显,不管是说走就走的过激反应,还是一声不吭的刻意回避,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能够掌控自己的冲动和情绪,静下心来进行思考的那些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卡鲁恩·霍尔,他是美国休斯顿辩证行为疗法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辩证行为疗法(DBT)治疗师,其独创的情绪管理方法在欧美被火热普及。
霍尔通过大量采访、调查和门诊经验,发现大部分高敏感情绪的人,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情绪虽然会不断地变化,但总结起来都有某些相同的性格特点。在书中,霍尔首先通过对高敏感情绪人群性格特点的梳理,介绍了高敏感情绪的特点和根源,并引入了“用正念管控情绪”的概念,然后对辨认情绪、放下评判、自我认同以及战胜孤独等掌控情绪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
这套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以及具体的实践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时,让自己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和积极的反应。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情绪是好还是坏,而是要通过不同情绪表现的特点,找到掌控情绪的技巧。
01
情绪高度敏感是天赋,也是负累
高度敏感者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那些名传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不管是闻花香之浓郁,听松涛之激扬,看硕果之累累,赏雪花之洁白,都能心有所感,写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类动人的篇章。
高度敏感也是创造力的源泉。例如,杰出的产品经理,需要对其设计的产品有着深刻的微观体感:一个按钮几毫米位置的偏差也会影响用户的点击,不同页面的布局也能影响用户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将零散的事物重聚在一起,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然而,高度敏感者也有自己的痛苦。他们很容易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不管是伤春悲秋的情怀,还是与友人的离别,甚至是看着夕阳西下,都能够引发他们伤感的情怀。他们很善于捕捉别人的情绪,也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影响,会随着别人的开心而开心,随着别人的惆怅而惆怅。
高度敏感者也会活得很累。他们通常会对拒绝很敏感,在应该拒绝别人的时候,担心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害怕说不;在别人对自己说不的时候,又会觉得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会因此觉得两个人已经不适合交往。在这反复的过程中,不但自己觉得很累,和他们交往的人也会觉得很累。
高度敏感者也常常会有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强烈的情绪会干扰他们的好恶和价值观,例如,在一种情境中他们会富有同情心,看到小动物受到伤害就会感到难受,看到别人的生活很艰苦就会感到伤心,看到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就会很愤怒,但常常又会对这些现象对立面的人比较残忍,恨不得立刻把他们全部消灭,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高情绪敏感者通常会有两种表达方式:情绪化反应和情绪化回避,而大部分人的表现都在这两者之间。
情绪化反应的人,稍不如意就会对别人发脾气,一点小的摩擦就会和对方大吵一顿,不听别人的解释就立刻下结论,有时甚至会造成惨重的后果。而情绪化回避的人,总是不愿意去面对引起自己不舒服的感觉和情境,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想通过暴食暴饮、疯狂的购物和旅行,或者是大醉一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敏感情绪既是一种上天的恩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单从一个角度来说其好还是不好,而是要在不同的情境下,掌控管理情绪的技巧。不过,如果想要学会管理情绪,首先要学会辨认自己的情绪,以及寻找自己情绪的根源。
02
正确辨认你的情绪,寻找情绪的根源
当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母亲会想出很多办法哄孩子开心,先看看是不是尿裤子不舒服了,再判断是不是饿了……当费劲周折都没有效果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一个玩具发出了声响,孩子终于“咯咯”地笑了起来。
当过父母的人或许有类似体验,只有找到孩子闹脾气的情绪根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我们会觉得,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什么有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然而事实上未必如此,我们不但常常会把不同的情绪混淆,还搞不明白我们为什么有情绪。
激动、兴奋和幸福、快乐的情绪常常被混为一谈。很多庆典会让我们觉得激动,但如果准备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心力憔悴,就未必会感到快乐。就如一些地方的婚礼习俗,超大的排场、繁杂的仪式,劳民伤财不说,还把新郎新娘折腾得够呛。大家因此都很激动和兴奋没有错,但新人真的就幸福和快乐吗?其实未必,说不定简单轻松的旅行会让新人更加开心。
情绪难以辨认和找到根源的原因还在于,当情绪和自己的想法结合之后,就会产生另外的情绪。例如,孩子成绩不好,有的人就会感到伤心,因为这与他望子成龙的想法越来越远,然后他可能会用愤怒来表达这种悲伤情绪,训上孩子几句。如果孩子顶了两句嘴,甚至和他吵了起来,整个家庭便会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他可能就会觉得这种氛围让他很痛苦。
从伤心到愤怒到痛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让最初的一点小情绪,经过一系列想法和行动后不断演变,最后发展成其他更大的情绪。当我们回过头思考一下到底发生什么的时候,早已忘了当初事情是怎么开始的。
如果弄不清楚情绪的来源,我们便会妄下结论。比如,你正在和朋友说话的时候,他突然皱了一下眉,你会怎么想?普通人可能觉得没什么,而高情绪敏感者可能会觉得朋友皱眉是因为对自己说的话不满意,甚至压根就不想听自己在这里喋喋不休,然后进一步猜测朋友这么反应的原因是什么。而事实上,朋友皱眉可能是正在思考他们说的话,也可能是感受到了事情的棘手性,甚至可能是窗户折射的光线正好照在了他脸上。
辨认自己的情绪,找到情绪的根源后,需要我们将眼光专注于当前的情境,并且放下评判思维,才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03
放下评判思维,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种饮料中,你想表达自己比较喜欢其中的一种,可以有两种说法:“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好喝”或者“与可口可乐比起来,我更喜欢喝百事可乐。”
其实这两句话对你来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对听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第一句话是评判性的,它在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听的人与你的观点一致,或许会点点头表示认可;如果听的人更喜欢可口可乐,可能会表示反对。而第二种表述方式,不管你的听众喜欢的是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都会对你的话无可辩驳,因为你只是在表述个人喜好,与他人的想法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或许不会因为什么饮料更好喝这类小事而争执,但在现实生活中,哪个球队更值得喜欢、中医还是西医更有效之类的问题,却可以让朋友之间吵个不停,严重的甚至还会分道扬镳。
减少使用评判性语句,可以少引发很多争端,因为很多情绪就源于这些评判性思维或语言。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外部的评判,例如,这个孩子很聪明、那个人很老实、这个家伙的手脚不太干净等。我们也会对自己做出评判,例如,这个领域我不擅长、我没有办法在公众面前演讲、我不太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等。
不要以为这类评判性语言只是说说而已,很多时候甚至会追随我们一生,并让我们向着被评判的方向发展。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对某小学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并形成了一份智力测验报告,交给老师们一份学生名单,然后告诉老师名单上的学生智力比较突出,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但由于实验还没有结束,请老师们保密并且不要对学生们有特殊的关照。
实际上,这份名单中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但几个月之后,奇迹发生了,在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显然是这份名单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的评价,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情感和言行传递给了学生,从而让学生变得更为自信。
既然评价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那我们能倡导大家都去做正面积极的评价吗?这种方法也不可取,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既然有好的,那就会有坏的,就如今天你评价白色是最好的,明天遇到黑色就会觉得没有那么好了。
如果别人评判我们,那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设别人对你的居心是良好的。比如,你的朋友当众指出了你的缺点让你感到很难堪,你当然可以觉得他就是想让你出洋相,但也可以认为他是在用这种方法让你尽快改掉缺点。这样,你未必需要对其心怀感激,至少不会感到沮丧。
放下评判性思维,用客观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并不是让你保持盲目的乐观,而是让自己摆脱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让自己的视野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知世界的方法和视角,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理由。外部的环境是变幻无常的,如果我们的情绪过于敏感,就会疲于围着世界的变化而心情波动,不但自己痛苦,也让周围的人痛苦。
然而社会人,我们既然不能做到完全消除情绪,就要想着如何管控好情绪。霍尔在《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中,还讲述了其他掌控情绪的方法,用来帮我们做出更有效的选择,重塑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情绪带来的恩赐。